-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二:技术介入的认识论和道德论
最后结论 人与自动化技术结为一体的系统而言,我们不仅要约定道德前提,也要随时约定新的道德结论,而且从前提到结论也不是演绎关系,它们只是前后不同的约定而已。 要抑制一些具有极端危害性的技术后果,决不是简单地培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就可以的,它必须由极权权威机构来控制和拥有整个自动化体系。认识不到这一点,人类很容易在这么一个多元化时代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 基里柯: 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 2、知性层面上的讨论 太阳晒+石头热 因为太阳晒所以石头热 没有工具的时候由人作出的判断: 由工具直接作出的判断: 1、计算器计算直接告诉你一个正确结果 2、化学中的光谱仪直接正确地告诉你物质的化学组成 3、有经验的媒婆直接正确地告诉你该嫁娶的对象 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T 字型人才 结论二: 知识的判断过程完全走向工具的外化阅读之上 3、理性层面上的讨论 古典科学体系的形成受某种理性调节原则的调节作用 实例: 光的反射定律 * * 技术中介下的道德论和认识论 引子 问:你今天上午在干什么? 答:我今天上午在上课。 一、工具道德论 枪不会杀人,而是人杀人 Megamachine——指一个完全受技术支配的社会体系 ——芒福德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古代发明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在这些发明中以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三项发明完全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外观和所处的状态,印刷术的影响在文学上,火药的影响在战争上,指南针的影响在航海上。随后世界上所发生的无数次的改变都源于此,没有任何王国、宗教和个人能够比这三项发明对人的日常事务产生更大的影响。 —— 培根 自动化的第一阶段:机械化 蒸汽机技术和电动化技术 人被成为“工厂手(factory hand)” 半自动化机器阶段 20世纪早期 自动化技术 ——技术成为一个有目的的系统 从20世纪5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开始 人类被卷入到自动化机器系统中去而使得人类最终服从机器系统运转的逻辑 人类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而去迎合机器快速运转的效率,变成追求效率的奴隶,甚至会变成一个消极的、没有目的、机械环境性的动物 自动化技术本身的目的性使得人不得不服从或适应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对社会和人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和难以预料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工程师在设计之前难以预料的。 例子: 自动门 电视机或网络 避孕药 工程师的设计道德看起来似乎是工程师本人的一个内在的范畴,但是,对于“人+技术”这个系统而言,特别是对于“人+自动化技术”这个系统而言,道德会慢慢地转化出来成为“人+技术”这个系统本身的道德,其中人真正能够支配的会越来越少。 通常,我们总是把道德规范作为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要素,用它来调节我们的设计。但是,新技术对于道德的突破的力量要远远大于道德对技术的束缚力量。 使用技术的人会产生更多的危险,因为不同的使用者随时都会把技术的那种内在的目的给实现出来。 结论: 持枪的人与不持枪的人是根本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枪不杀人,而是人杀人”这句话中的考虑的人是一个没有涉及技术装备(武器)的人,一旦一个人拥有武器,他就变成了一个与技术本身的目的结为一体的、随时都有可能跳出他原有的价值框架的人。 造成32人死亡的弗吉尼亚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和公众就一直在反思: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悲剧?一些人称,这只是个孤例,把整个事件归咎于嫌疑人赵承熙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缺陷;一些人指责说,校方在安全防范和应急机制上存在漏洞,以致未能阻止大规模杀戮;也有人追溯到赵承熙中学以来的人生道路,认为美国在移民融合、教育、精神健康评估等方面尚待改进。但是,美联社内政记者马特·克伦森粗略统计后发现,自1966年8月1日得克萨斯大学枪击案以来,死于集体枪击案的美国人不下100人。在得州大学枪击案中,凶手查尔斯·惠特曼在校园制高点用步枪射击,造成16人死亡,31人受伤。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家詹姆斯·福克斯认为,日益泛滥的“枪”才是罪魁祸首。 核战争 当洲际导弹逐渐取代旧式炸弹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作战方式的巨大转变,在决定采取核打击或者迎击时,已不需要下达命令安排轰炸机进行轰炸了,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发射导弹就达到目的了。 心理上的转变 : 在使用轰炸机来运输核弹头的情况下,在下达了命令之后,到轰炸机到达轰炸目标开始轰炸之前,总统还有两到三个小时的考虑改变主意的时间,但是在使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