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函授讲义:先秦两汉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业余函授讲义: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上) 先秦两汉文学 从远古时代到前221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第一章 原始口头文学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产生的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它包括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两个方面的内容。 原始诗歌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宋书·谢灵运传论 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的节奏和激发劳动的热情、拌随着劳动动作而产生的劳动号子,是原始诗歌的初型,所以说,原始诗歌起源于劳动。 《吕氏春秋·淫辞》: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如果“邪许”之外再加进一些简短的语言,那么,一首关于举重的原始诗歌就产生了。 原始诗歌的特点有三; 首先是在内容方面都同劳动生活有关,都是歌颂和描绘生产劳动的。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伐竹、制弓,发弹,逐打野兽,连续的射猎活动过程和紧张的围猎场面,欢乐和紧张的气氛,兴奋的心情,就通过这急促而节奏明快的八个字传达出来。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原始人类对劳动生活的歌颂和对劳动工具的赞美。这说明,原始诗歌是直接为劳动生产服务的。总结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经验,激发劳动热情,以提高劳动效率,原始诗歌带有比较明显的功利目的。 其次,原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宗教意识。 《礼记》记载了一首伊耆qi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十二月“蜡祭”时的歌词,反映了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用命令式或祈求式的语言表达了希望风调雨顺,一切灾难都不要发生的恳切的愿望。 再其次,在艺术上,原始诗歌常常是情调古朴,词句单纯,音阶简单, 而且歌、乐、舞融为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P 13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 这一阕似乎是歌颂祖先创世的经过的,玄鸟应该是根据一种传说,接着就歌咏草木五谷的生长,思想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然,敬天常之类,不可能是原始人类的语言。“三人”说明是群体演唱,“牛尾”,以猎物为道具,“投足”跺脚,这是动作伴随着节奏。我们还可以设想着是有具体的歌词的。 原始神话传说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知识少,他们需要一、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于是就产生了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神话,原始人类用虚构的幻想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作的描述和解释,而传说是通过幻想来加工故事内容的历史事实。 神话传说产生于原始社会,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初期一些典籍所保存的片段,如《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列子》、〈楚词〉。 从内容上看,有三类: 一 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与斗争。 〈山海经·鲧禹治水〉P·14 〈淮南子·女娲补天〉 反映了原始人类和自然惊心动魄的斗争。 二探索天体和人类起源奥秘 P·14 盘古开天地 再如关于太阳的神话中,描写了太阳神栖止的YANG谷、扶桑和曦和为太阳赶车的情形;关于月亮的传说写了月亮女神常羲浴月;以及有些关于风、云、星辰、动物植物的神话里,都有很美丽的幻想,这些都偏重于解释自然界现象的。 三反映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 共工与颛顼xu争帝 *《淮南子·天文训》 诗经 一 〈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成为儒家经典之前,称为“诗”,凡305篇,代表着两千五百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页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创作,周代贵族崇尚学诗,在典礼、讽谏、列国外交场合等,经常借诗喻志,用诗来美化语言,孔子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而被奉为经典,从荀子的《劝学》始,称为“诗经”。 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注》),用歌谣来抒发昼耕夜绩的繁苦怨恨,以及饮食起居方面的需求,而周王朝为了“观风俗,知得失”(班固《汉书》),“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同上),于是设置了采诗之官去搜集民歌(采诗说),或命诸侯百官献诗(献诗说),或曰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对三千多首诗歌加以删定整理而成的(删诗说)——这是关于《诗经》的成书的三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诗经》的体制是按风、雅、颂来编排的。风、雅、颂都是乐调的名称。 风:就是民歌。朱熹:“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左》:风马牛不相及。其中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