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PDFVIP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04, 21 (4):393 ~397 Journal of Zhej iang Forestry College   :1000-5692 (2004)04-0393-05 1 2 1 2 1 1 陈双林 , 吴柏林 , 吴 明, 张德明, 曹永慧, 杨清平 (1. , 311400;2., 324400) :结合竹类植物在浙西红壤丘陵的规模化应用, 采用固定样地长期 续观测的调查方法 研究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 林林分结构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表明, 新造毛竹 林立竹度和立竹胸径是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 立竹枝下高是从属因子;造林后第1 ~5 年竹林地下鞭系主要分布于10 ~20 cm 土壤区段, 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 20 ~30 cm 土层 区间为主要分布区;鞭径随造林年限逐年增粗, 第4 年趋于稳定。平均鞭节长相对稳定;活 侧芽数与总鞭长和平均鞭节长极显著相关, 随造林年限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立地类型、 造 林模式、抚育措施、 母竹质量和初植密度是竹林林分结构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在发展 毛竹资源时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并增加初植密度。 图2 表6 参11 :森林培育学;毛竹;林分结构;演替 :S795.7;S718.54    :A Phyllostachyspubescens 、 , , [1] , , , 。 , , , , 1996 , “” , , 。 1 试验区概况 11 , , , , Oryza sativa Brassica napus , 。 , , , 、 , 、 、。 2  试验材料 1996 ~2002 , 300 ~375 ·hm-2 。 、 , , 。 、 , 。 :2003-11-06;:2004-08-31 :(1996 ~2000) :(1965-), , , , , 。E-mail:bmbuxiao @fy.hz.zj.cn 394                2004 12 3  试验与统计方法 3.1  , 20 m×20 m, 10 m×15 m, 10 m×10 m 54 , 3 。、 。 3.2  1 m×1 m 3 , 、、 。Ⅰ。 3.3  , 。 4  结果与分析 1  Table 1 Chan e of stand stockin with year 4.1  / (·hm-2 ) 4.1.1 立竹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96 315 614 890 1 455 2 175 2 535 2 550 , 1997 465 725 935 1 520 2 184 2 438 , 1998 240 525 775 1 215 1 995 1999 360 649 931 1 465 2000 375 705 995 [2] 。 2001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