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普赋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演变.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普赋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演变.pdf

2004年6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2004 Journalof Normal V01.25.No.2 第25卷第2期 Xinjiang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汉普赋中韵自然及自然观韵滨变 韩高年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 (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 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文 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文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 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自然观;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 [中圈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4}02011蝴 《淮南子》说“物之散聚,交感以然”(《说林》);又 这种思想是汉代的统治思想,所以与之相适应的自 说:“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外者也。以文 然观也充分地表现在汉代大赋对自然的描写当中。 灭情则失情,以情灭文则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至 董仲舒在吸收先秦阴阳五行思想的基础上,虚 矣。”(《缪称》)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为文要“笼 构了一个世界图式,用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 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却“恒患意不称物,文 序及其变化的规律。照这个图式,宇宙是一个有机的 不逮意”;清初的叶燮也曾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 结构,天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 万物之情状也。”(《原诗·内篇》)可见关注为文过程 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势力。天地阴 中的情与物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中 阳,化生万物。这种理论认为,天与人的内在结构相 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 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醒睡。…㈣鹋扰’ 的关系即自然观,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故“以 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 类合之,天人一也”。所以天人以类感,自然界的祥瑞 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 对应着人间社会的昌盛,而灾异则是政治昏乱的表 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壹观的方式体现 征。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又强调人的重要地位。 出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 “天地之精所以生万物者,莫贵子人。”[2]‘‘人之超然 也深刻地反映着文学艺术的演进。从两汉到魏晋,中 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俗 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 习,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所以人的行为,尤其 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 是人主的是否以“德”行事,决定着自然界的祥瑞与 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 灾异。 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以自然现象的变化为瑞应或灾异的思想,对汉 本文拟采取纵向比较的方式,梳理从两汉到魏 代辞赋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该说在藩国赋 晋,在善于状物的辞赋当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家枚乘的辞赋中,自然的描写已经有相当的可能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