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过宋.PPT

明本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过宋.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本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过宋

五、明本 明代官私刻书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过宋、元。 究其原因,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以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一方面又在中央和地方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如明黄佐《南雍志》载洪武二年(1369)旨云: 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既重视办学,也就必然重视书籍的出版和流通。如《明史》卷二载洪武十四年(1831)“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南雍志》载十五年(1382)太祖指出“今国子监所藏旧书板多残缺,其令诸儒考补,命工部督修治之,庶有资于学者。”都是当时的具体措施。 其次,明初实行简约的商税,扶持工商的政策,也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明代官私两方都形成了一些组织严秘、分工细致的出版机构。 如《大明会典》卷一八九载,嘉靖初司礼监内有刊字匠三百十五名,刷印匠一百三十四名,摺配匠一百八十九名,表背匠二百九十三名,及笔匠、墨匠各数十名。 又如无锡顾起经、顾起纶兄弟的奇字斋于嘉靖三十四(1554)年刻《类笺王右丞诗集》后面,即分写勘、雕梓、装潢、程限等类项附有全部开局氏里。由此可见顾氏奇字斋已颇具规模的出版社。 再次,宋元以来,通俗文艺日趋发达,明初统治者和宫廷宦官不少人文化水面不高,喜欢这类作品,这也导致了明代刻书数量的明显增长。 清梁清远《雕丘杂录》卷十五云:“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如此计算,当时有二十余位藩王,则赐书总数约在四万本左右。这些书有宋元旧本,也必有不少时刊新本。 又明宦官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云:皇城中内相学问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鉴节要》、《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柬活套,习作对联,再加以《古文精粹》,尽之矣。 又云:《三国志通俗演义》、《韵府群玉》皆乐看爱买者也。 所以象北京都察院这样的衙门竟然也刻了《三国志演义》、《水滸传》是不足为怪的。 明中叶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市日趋繁华,市民阶层日益活跃,通俗读物较以前就更多了。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明代的插图本与套印本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记载了明代官私出版的书籍约二千五百种,为我们研究明刻本提供了依据。 钱亚新曾编《古今书刻》刻书统计表,今转载如下:《古今书刻》上编大致反映了隆庆三年(1596)以前明代刻书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央有十一个单位刻了四百四十七种书,这说明中央部门刻书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中内府刻八十三种,占相当大的比重。《明史·艺文志》序云:“明御制书文,内府镂版,而儒臣奉敕编纂之书,及象魏布吉之训,卷帙既夥,文藻复优,当时颁行天下。” 内府刻书由司礼监主管,司礼监设有汉经廠、番经廠、道经廠。 汉经廠刻印一些经、史、子、集;番经廠刻佛经;道经廠刻道藏,因此后人又将明内府刻本称为经廠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七著录《经廠书目》一卷,其提要云: 明内府所刊书目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此书,亦作一卷。经廠即内繙经廠,明世以宦官主之。书籍刊版,皆贮于此。所列书一百十四部,凡册数页数,纸墨多寡,一一详载。盖即当时通行则例,好事者录而传之。然大抵皆习见之书,甚至《神童诗》、《百家姓》亦厕其中,殊为猥杂。今印行之本,尚有流传,往往舛错、疑误后生。盖天禄石渠之任,而以寺人领之,此与唐鱼朝恩判国子监何异?明政不纲,此亦一端。 这种经敞本,因为校勘不精,后人不甚重视。 从《古今书刻》刻书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出,在中央刻书的十一个单位中,以两京的国子监刻书较多,共三百一十四种,占中央部门所刻总数四百四十七种的百分之七十,占全国所刻总数二千四百八十二种的百分之十二。 《南雍志·经籍考》分制书、经、史、子、文集、类书、韵书、杂书、石刻九类,共著录了三百〇一种书。由此可见,南京国子监的刻书情况。南京国子监的书版多自旧国子学而来,还有少是各地送缴的。南京国子监持续不断的补刻了许多书,而且经过比较认真的校勘,质量比内府刻本要高一些。 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又建立了北京国子监。《古今书刻》著录了北监刻书四十一种,成化《国子监通志》卷九载北监书版四十七种,可见北监书版比南监少的多。其中最重要的要算翻刻南监校刊的《十三经注疏》和《二十一史》。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六《明北监二十一史》云:“北监《二十一史》奉勅重修者,祭酒吴士元、司业黄锦也,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雕,阅十有一载,至三十四年(1606)竣事,皆从南监本缮写刊刻,虽行款较为整齐,究不如南监之近名,且多讹字。” 张秀民《明代北京的刻书》:“北监本板式凌杂,字体时方时圆,校对鲁莽,讹舛较多。辽、金诸史缺文动至数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