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模式识别 第二章 聚类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为矩阵的迹. * 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为矩阵的迹. * 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为矩阵的迹. 参考程序sw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①结束判决:Ip ≧ I N (4)计算分类后的参数: ①类心 zj ; ②类内平均距离dj;③总类内平均距离d N (5)④ Ip为偶数 N (5)②按类个数分裂判决:Nc≦c/2 N (5)③分裂判决:Nc≧2*c N Y Y Y ?D = 0 Y 转(9) * N (5)④ Ip为偶数 N Y 转(9) ⑻ (?jmax?s)? {[(djd)?(nj2(?n+1))]?[Nc≦c/2]} (6)计算各类类内距离的标准差矢量 (7)找出最大分量 (10)合并处理 (11)结束判决:Ip ≧ I (9)计算各类对类间距离 N End Y Nc = Nc + 1 Ip = Ip + 1 (8)分裂处理 Y N Y 转修改参数 修改 参数否 转重新聚类 N * Start 输入样本数据,置c; Nc ; 选初始类心zj ,j=1,2,..Nc (1)置控制参数:?n , ?s , ?D, ? , L , I (2)聚类:if dil = min{D(xi, z1), D(xi, z2),…, D(xi, zNc)} then xi??l (3)合并判决: nj ?n N Y Nc = Nc - 1 (4)计算分类后的参数: ①类心 zj ; ②类内平均距离dj;③总类内平均距离d 修改参数入口 重新聚类 入口 * 作业 P45: 2.9, 2.10 * * * * * * * *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From Sergios Theodoridis K. Koutroumbas, Pattern Recognition, Academic press, 1999 pp352 Figure 11.1 * * * * * * * * * * * * * * clustering 2·4 聚类的算法 2.4.3 动态聚类法——C-均值法程序 * 作业 P45: 2.7, 2.8 * 2·4 聚类的算法 2.4.3 动态聚类法——C-均值法 关于C-均值法收敛性的分析 * 2·4 聚类的算法 2.4.3 动态聚类法——C-均值法 当模式分布呈现类内团聚状,C-均值算法是能达到很好的聚类结果,故应用较多。从算法的迭代过程看,C-均值算法是能使各模式到其所判属的类别中心距离(平方)之和为最小的最佳聚类。 * 2·4 聚类的算法 2.4.3 动态聚类法——C-均值法的改进 在类别数未知的情况下,可使类数C由较小值逐步增加,对于每个选定的C分别使用该算法。显然准则函数J是随C的增加而单调减少。 ⑴ C的调整 作一条C一J曲线,其曲率变化的最大点对应的类数是比较接近最优的类数。 在增加过程中,总会出现使本来较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