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孔研究新进展—1(李继承).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淋巴孔研究新进展—1(李继承)

淋巴孔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 淋巴孔(Lymphatic stomata)是毛细淋巴管在浆膜间皮细胞之间的微小开口,通过淋巴孔,腹膜腔、胸膜腔和心包腔等与淋巴管系直接相通。淋巴孔具有物质吸收功能,与胸水、腹水的转归、心包积液、肿瘤细胞的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VEGF、AngⅡ、利水中药等多种因子均能调控淋巴孔的开放。NO可提高细胞cGMP水平导致胞内Ca2+浓度的下降,通过NO-cGMP-[Ca2+]通路调控淋巴孔的开放。淋巴孔研究将为体腔积液、浆膜炎症、肿瘤的的临床治疗及临床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综述淋巴孔超微结构、发生发育、调控机制和临床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淋巴孔 间皮细胞 超微结构 调控机制 Von Recklinghausen在1863年应用硝酸银染色首先在小鼠腹膜表面间皮细胞连接之间发现了小孔样结构,并将其命名为腹膜淋巴孔(the peritoneal lymphatic stomata)。1976年Baradi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鼠的膈腹膜和肠浆膜,发现了类似火山口状的小孔[1]。随后人们相继在人膈腹膜[2]、人肝镰状韧带[3]、人盆腹膜[4]、人胎儿脑膜[5]、蛙心包膜[6]、家兔肋胸膜[7]及其人卵巢表面[8]等部位均发现淋巴孔的存在。淋巴孔具有物质吸收、免疫及调控功能,与腹水的吸收[9]、腹膜腔内感染性微生物的播散[10],以及肿瘤的转移和扩散[11]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淋巴孔的超微结构 1.1 扫描电镜观察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浆膜表面覆盖有扁平形和立方形两种不同形态的间皮细胞:扁平形间皮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表面有长而密集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不易显露,细胞连接紧密,其间无淋巴孔;立方形间皮细胞体积较小,呈铺路石样,细胞表面微绒毛短而稀疏,由胞体伸出的指状胞质突起与相邻细胞突起相互连接,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淋巴孔,直径一般小于10μm(图1),有时可见间皮细胞伸出细丝状胞质桥联和微绒毛横跨淋巴孔。在浆膜间皮层表面,可见由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的乳斑(milky spot),乳斑周围可见淋巴孔分布(图2)。应用NaOH消化技术,使部分间皮细胞脱落,暴露出间皮下网状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在无淋巴孔分布区呈连续分布,在淋巴孔分布区域的间皮下结缔组织中可见许多筛斑(macula cribriform),筛斑呈不规则分布,每个筛斑由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筛孔组成,筛孔数量多于淋巴孔数量,直径约1-5μm不等,筛斑对物质吸收起一定的过滤作用(图3)。 1.2 透射电镜观察 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淋巴孔位于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间皮下纤维结缔组织缺如[12]。对扁平形间皮细胞和立方形间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两者存在许多不同点:扁平形间皮细胞的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器一般位于细胞中央,靠近细胞核,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少,高尔基体不发达,微丝、微管较少;立方形间皮细胞的胞核较大,核仁突出,含有大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微管发达,有束状微丝,这都提示其代谢功能旺盛。在淋巴孔内,立方形间皮细胞伸出瓣膜状突起,并有吞饮小泡开口于淋巴孔。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胞质突起伸入腹膜下小管使淋巴孔完全关闭,形成闭合淋巴孔。淋巴孔深面有淋巴陷窝(lymphatic lacuna),即毛细淋巴管盲端,淋巴孔底与淋巴陷窝顶之间的结缔组织通道称腹膜下小管(subpleural channel),籍淋巴孔,腹腔与淋巴系统直接沟通(图4)。 淋巴孔的发生与发育 间皮细胞来源于胚胎中胚层,受精后8-18天开始分化[13]。我们最早报道了人隔腹膜上的腹膜淋巴孔于妊娠20-32周时就可在立方形间皮细胞上被观察到[2]。我们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胚胎期和出生后不同时期小鼠膈腹膜淋巴孔的发生和发育[14]。结果发现在在胚胎13天时腹膜仅有扁平形间皮细胞组成;胚胎15天时扁平形间皮细胞间出现立方形间皮细胞和早期腹膜淋巴孔(PLS);胚胎18天时膈毛细淋巴管出现,台盼蓝吸收试验显示早期腹膜淋巴孔无物质吸收功能;出生后1天时腹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孔相通,建立了腹膜腔内物质转归通路,台盼蓝吸收试验表明出生后淋巴孔具有物质吸收功能。Nakatani等对小鼠胚胎18天、出生后0、4、10天的膈腹膜做透射电镜观察,阐明了淋巴孔形态发育的过程[15]。在胚胎18天,膈腹膜表面覆盖一单层间皮细胞,细胞之间靠紧密连接附着在基底膜上,细胞呈扁平状,只有少量微绒毛,基底膜较疏松,其下已经有淋巴管出现;在出生后0天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突起略微伸入基底膜结缔组织中;出生后4天,可明显观察到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突起伸入结缔组织,呈现U形的皱褶,间皮下基底膜变得紧密;出生后10天,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突起穿透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