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探究.doc

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探究

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探究摘 要 目的:观察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卧位旋牵手法+脉络宁局部注射+中药药熨及内服药物+静滴西其丁治疗;对治疗前后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3周后,眩晕或颈部疼痛症状缓解,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卧位旋牵手法配合脉络宁针痛点病位注射加药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临床研究 中药注射治疗 卧位旋牵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头晕、肢体无力或猝倒发作者,又称为“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钩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作者从2004年10月~2006年1月对门诊、住院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卧位旋牵手法加脉络宁注射液颈椎痛点病位注射、中药五籽散药熨外用的治疗方法,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病人全部来自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均通过详细的病史与体格检查;组间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1.2 症状和体征 两组患者均有眩晕症状,其中伴有恶心、呕吐32例,踩棉感8例,耳鸣、听力下降12例,眼睛干涩、视物模糊9例,头痛或头皮麻感38例,颈肩痛42例,记忆力下降5例,睡眠差37例,上肢麻痛19例,四肢乏力14例,胸闷、心慌、心率减慢7例,有颈后肌广泛压痛37例,寰椎横突、头下斜肌压痛39例,压寰椎横突转头诱发头晕42例,颈屈伸活动诱发头晕35例,旋颈征阳性90例。 1.3 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片见钩椎关节横向骨质增生,斜位相应椎间孔缩窄45例,颈椎不稳,椎间水平移位>2.5mm,椎间交角>9° 37例;椎管矢状径<11mm或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3 / 4、颈椎管狭窄7例。 1.4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5 纳入标准 年龄18~65岁之间符合本病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试验病例。 1.6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内分泌及代谢所致的眩晕;眼源性、耳源性眩晕;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感染等者以及诊断上属于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及混合型的颈椎病患者。 1.7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两组间优良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中医主证症候改善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显著性水平。 2 方 法 2.1 治疗组 2.1.1 卧位旋牵复位手法:先仰卧于治疗床上,患者胸背部垫薄枕,头略后仰,医者站于或坐于患者头端,先在颈肩背行轻柔揉、捏、滚、推、拿等松筋手法,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再点按风池、大椎、肩井等穴,术者一手托牵下颌部、一手放置于枕部,同时助手扳扶患者双肩作对抗,术者顺势一松一紧的水平拔伸牵引,力量由轻至重逐步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法约1分钟,然后屈颈约10~15°在维持旋转的同时左右旋转各1次,顺势而为,注意速度与力度,先健侧后患侧,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患者再取左侧卧位,同上实施手法,此时助手双手抱拉患者右肩作对抗牵引;患者再取右侧卧位时施手法;最后取俯卧位旋牵,患者胸前垫枕,术者先行上述旋牵,再实施推旋手法即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医者立于其头侧,一手推顶患者肩部,另一手托牵患者下颌部施法,医者双手交叉同时用力操作,以能听到“咯嗒”声为佳,同样注意顺势而为,避免粗暴强硬手法。 2.1.2 中药脉络宁注射液颈椎旁痛点病位注射治疗:严格消毒颈肩部皮肤后,选择的注射部位为C2/3、C5/6横突旁及斜方肌起点处进行局部的中药注射治疗(一般注射6处),每处配药:脉络宁注射液4ml+1%利多卡因1ml,每隔5~7d注射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注射C5/6痛点时应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