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大遗址区田野文物安全问题
简论大遗址区田野文物安全问题[摘要]保护文物,首先是安全问题。随着国人收藏热的升温,田野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问题。本文探讨了大遗址区田野文物面临的安全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大遗址区田野文物安全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大遗址;田野文物;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07-02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在2011年3月4日的《中国文物报》上撰文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以盗掘古墓葬、古遗址为主要特征的田野文物犯罪,正处于高发态势,文物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①因此,保障田野文物安全是每一个文保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大遗址区田野文物的安全问题。
一、大遗址区的田野文物
大遗址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其中第二条的内容是:“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好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把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
2006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对大遗址作出如下定义: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本文所谈的文物安全是指隶属于大遗址保护区域,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而分布于田野的遗址或者遗物的安全。
二、大遗址区田野文物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自然破坏因素
一是风化作用的破坏。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随雨水迁移富集在低处,随着环境温湿度的频繁变化,其溶解收缩—结晶膨胀—再收缩—再膨胀,产生风化。风化是地面裸露遗址受自然环境侵蚀最普遍的病害,也是加速各种危害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在风化的作用下,夯土遗址的墙面、陵冢的封土千疮百孔,有的凹凸不平呈蜂窝状,有的呈鳞片龟裂剥离甚至风蚀穿透,有的甚至倒塌。
二是温差、冻融等破坏。温差引起土质反复涨缩,经长期雨水侵蚀,裂隙逐渐延伸,开裂坍塌现象随处可见。其次,冻融对土质影响较大,土遗址夯土中含有方解石等物质,属易冻性材料。土遗址表面易形成冰冻层,产生冻胀压力,当冰融化后,土遗址表面出现孔隙度,其强度显著降低,在冰冻、融化反复作用下,土遗址就会出现明显的裂隙。
三是雨水的破坏。由于大多数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雨水流入后,不但加速裂隙的发展,还可导致大面积的古遗址墙体、墙基、古墓封土的坍塌。
四是动、植物的破坏。由于动、植物的活动,对田野文物产生的机械性破坏作用,如蚂蚁、蚯蚓、老鼠等钻洞取土;再如生长在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根部可撑裂地下文物,造成破坏。
(二)人为破坏因素
一是错误保护观念造成的破坏。以西安为例,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级别是国家级且属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然而近40年来其旅游价值一直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不少遗址区群众认为,保护遗址不能有效快速地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许多群众采取出租土地、修建违章建筑等措施满足自己的经济需要,而这些违法建筑的修建必将对田野文物的安全和遗址区的历史环境造成破坏。
二是城市化发展对遗址的安全构成威胁。由于城市的加速扩张,被现代城市叠压、半叠压或迫近的大遗址受威胁最严重。如汉长安城遗址,随着市政府的北迁,遗址区逐渐处于城市中心边缘的位置,随着遗址外围道路的拓展,交通日益便捷,遗址区的租住户不断增加,对房屋的需求量也加大,遗址区农民近年来新建宅基地和翻建原有房屋的现象突出,宅基地的建设涉及到平整土地和基址开挖问题,这些基本建房措施都对遗址本体和地下遗物造成较大危害,对遗址历史环境风貌造成“侵略”性的蚕蚀和破坏。
三是遗址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遗址面积大,所处区域人口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多未经前期认真地选址论证、审批,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是直接穿越遗址区,造成对遗址及其地下文物一定的破坏。
四是遗址区的盗掘、盗挖行为。近年来,盗掘古陵墓古遗址犯罪活动比较突出,侵害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在利益的驱使下,文物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抢劫田野文物的恶性案件比过去有所增加,对文物保护造成损失。
三、人为因素对田野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