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一).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一)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如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事实上,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人已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如下: 西方近代文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告破产, “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象失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中国人去“超拨他”。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不安之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 ” ——周恩来 中国人对“一战”后欧洲的印象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毛泽东 1999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举行为期四个星期的选举千年风云人物活动,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第三; 1999年12月法国路透社组织科学界、政界和学术界选举千年伟人,爱因斯坦第一,马克思第二,甘地第三; 2005年英国又评选一千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又是第一。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当你看到这则报道时,有何感想? 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10月16日报道,在柏林墙倒塌将近20年后,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 ,在原东德地区重新成为畅销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眼下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 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迪茨出版社的说法,该书眼下已经令人难以置信地从无人问津变成“打榜作品”。“很多人都曾认为再也不会有谁愿意去看《资本论》了,”该出版社经理约尔恩说,“可现在就连银行家和公司经理们都开始仔细阅读《资本论》了。 《资本论》重新畅销 马克思再成时尚 马克思并未被埋葬在柏林墙的瓦砾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也许现在才刚刚开始显现。他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英]戴维·麦克莱伦 (David Mclallan) 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播下自己的种子? 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会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而不是别的时间? 思考 (一)十月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1920年底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奈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通过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新生的苏联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启示了中国先进分子,推动他们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二)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李大钊 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仿佛在沉沉的深夜中地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青年》 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陈独秀:自觉的自动的“国民政治”。《每周评论》、国民社、新潮社。)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会场 这场看似公正的“和平会议”,其决策权操纵在出席大会的美国总统、法国总理、英国首相手中。 “公理战胜了强权”? 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四位代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