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pdfVIP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郭跃,等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郭跃,王建华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蝴7) 摘要:文章针对2006年的特大旱灾探讨了2006年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分析了2006年特大旱灾的形成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并 提出了今后重庆市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自身易损性的 体现。 关键词:特大旱灾; 自然机制; 社会机制; 防治策略; 易损性; 重庆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04(2007)08删47—03 重庆市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严重的一次(见表1),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也很显著,在各种自然灾害当中,气象灾害以影响面 1.2.1持续时间长 广、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而成为自然灾害中的主要 灾害,其中又以旱灾最为突出哪。 月初全市伏旱露头,比历史同期提前10~15d。截至8 2006年重庆市出现了历史上100年一遇的特大月31日,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d以上,12区县超过 旱灾。这场特大旱灾严重地影响了重庆市工农业生产 58d,渝东北地区超过90d,巫溪县长达99d。 以及人民的生活,威胁着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本文拟探 1.2.2干旱强度大 讨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的特征、总结旱灾带来的损 2006年的特大干旱在气温、降水、蒸发量等主要 失,分析重庆市特大旱灾产生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揭 干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各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 示重庆市旱灾的社会易损性,寻求抗御旱灾策略。 1重庆市干旱概述 区县日最高气温突破42℃,綦江8月15日最高气温 44.5℃,为本市出现的历史最高气温记录,23个区县 1.1重庆市旱灾类型 、 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最高值;降水大部分地区偏 干旱是重庆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可以分为春 少9成,全市平均降水62.4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 旱、夏旱、秋旱和冬旱焖。春旱主要指发生在3、4月的 干旱,在重庆从出现频率来看,春旱并不是最严重的干 少;蒸发量偏多1倍,7月1日至8月31日,重庆市大 旱;秋旱指发生在秋季9一11月的干旱,9一11月是夏季 向冬季的过渡季节,干旱或阴雨是否发生或发生的程 为历史同期最多。 度如何,决定于秋季冷空气活动的早迟、强弱,副热带 1.2.3影响范围广 高压南退东撤和雨带南移的情况,因而年际间气候的 据重庆市救灾办统计,截至2006年9月6日16 波动幅度较大;伏旱是指发生在盛夏7、8月的夏旱,忠 时,全市除秀山、酉阳、石柱为严重干旱外,其余37个 县沿长江地带伏旱频率在80%以上,为全重庆伏旱中 区县为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 心地带,其中,江津可达85%。另外,合川也是重庆伏旱 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可达91%左右;重庆冬旱发生时 水困难,1081个乡镇(街道)中有2,3出现供水困难。 段为12月~次年2月。重庆市2006年的特大旱灾实质 1.2.4经济损失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