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docVIP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王志清 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 王维乃神韵之祖〔1〕,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星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源,使我们很自然地对他们各自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基质表现出热切的关心。 中国古典美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合力滋养化育的宁馨儿。自魏晋时起,三教日趋交流、合融,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劲的揉合力和中国古代士人广阔的兼容性。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上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中的陶潜和王维,在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中见出了这种融溶的共同特征及其这种融溶生成的驱导,同时,也十分明朗地泾渭出二人对三教的厚此薄彼的自觉倾斜。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 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的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1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比较起来,在根本气质上,庄子哲学与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精神仍然接近,而离佛家、宗教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反而更为遥远。”〔2〕此说的创新意义在于, 拉开了貌似胶着状态的庄、禅之间的距离。因而,在哲学、美学层次上审察和辨识陶潜王维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及人格精神,给我们以颇有价值的昭示。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往往随着生命际遇的变化,或者时儒时释时道,或者既儒且道又释,或者融和三家而偏诸一端。比如陶潜,偏于儒、道而时儒时道而终于让道占得上风,却是渗和了儒的道,诚如李泽厚在《庄子美学札记》中所云:“正象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3 〕陶潜的“桃源”诗又是比较完满地体现这种融和了的精神的。“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荒路暖交 通,鸡犬互鸣吠”,物我和睦和谐和平,人们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食其力中自得其乐,歆享着“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天伦人情的愉悦,尤其快慰的是“秋熟靡王税”,大家陶然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知足寡欲的满足中。在这种“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的社会里,无智巧机诈,无君臣奴役,无杀伐篡夺。这种社会理想的本质应该说是儒家的,我们在《论语·先进》里已见到这样的模式。但是,最顽执地表现出来的还是道家的精神。道家虽不尚“仁政”,然而却鼓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的社会理想。庄子认为:“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庄子·马蹄》)。庄论与陶诗惊人的重复,几乎只有表述方式的差异了。陶潜在思想上完全蹈袭了小国寡民、宁静自足的老庄生活理想,生动地展示出魏晋时期中小地主阶级的精神风貌。 在社会理想的构建上,如果说陶潜是依赖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调和,那么,王维则是凭借着对客观世界的超越乃至否定。虽然王维生活于儒学并不叫好而道学、佛学鼎盛的大唐王朝,但其思想深处并非一无现世功名的影响。很擅长审时度势的王维,毕竟距儒、道遥远了一些。同样是“桃源”题材的诗,尽管出自19岁的 王维之手,却远异于陶潜笔下的逃避乱世的偏僻山乡,而完全是超越现世的“灵境”、“仙源”:“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①,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诗意飘忽,境界迷蒙,幻映出唐人的青春浪漫气质和盛唐四海晏然的社会景象,仿佛也有一点“社会理想”的意味。而王维的绝大多数的山水田园诗中,实在是难以寻见出儒家用世精神的影迹来了,所表现出来的唯有洽契佛禅色空寂灭思想和隐者闲适渊泊心态的“适意”。“适意”便是人生,“适意”便是理想。他在《与魏居士书》中指出:“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虽亦有功名之欲,却绝少执著之心的王维,后经政治风寒,便心冰意冷,很自觉地放弃了“布仁施义,活国济人”的现世之志,“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长少府》),诗人顺天齐物,适性怡情,追求“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境界,注意力全在于大自然的泛心化的禅机参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萍池》)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心空则物空,色相俱泯,弃除了任何目的的现世的意识的东西,使“心”的因素得以超强度的发挥。似乎也有些道家“无为”、“虚无”的影响,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