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doc

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 张燕韦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昆明 650031) [关键词]大师精神;大学精神;教育本质 [摘 要]文章从大师精神引导出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而不是打制工具的作坊;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高尚的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是大学教育关注的重心和中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1)03-0041-04   大学精神是什么? 20世纪末的中国有过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这个讨论还没有结束。“什么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仍是热点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观念的嬗变是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决定的,同时更新了的观念又引导了社会生活深刻而又生动的变革。中国的大学教育正是在这种理念与实践的相互转换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影响至今,他说:“所谓大学者,并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说大学不在于楼高院深,而在于有大师。何谓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上给“大师”的定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因此,人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大师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很深的造诣,冠绝天下,受人尊敬的人。像钱钟书、季羡林、俞伯平、闻一多、陈寅恪、金岳霖、周培源等就是这样大师级的学者。正是这样的大师、大学者、大学问家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履践者。既然如此,从大师精神来看大学精神,似乎也是一条可以追寻大学理念的路径。 成为大师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学术有造诣,其二受人尊崇。学术有造诣,不用说是指研究高深学问且有大成果者。受人尊崇,首先当包含对其学术造诣的尊崇,但却不能仅仅作此理解,受人尊崇恐怕更多的是指对“大师”们具有的精神品格的尊崇。这种精神品格当然不是与学术造诣无关的东西,相反,它恰恰是大师们在学术上达到极高造诣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对大师们的精神品格,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段名言可供我们参考。他在为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所撰写的铭文中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里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对大师的精神品格精辟的概括。大师们之所以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就在于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并且后者往往更为根本,没有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没有学术上的创新与领先。 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师精神有其多方面的意义,我们不妨将其蕴藏着的丰富内容一一展示,以使这种大师精神更加明朗和具体化。 大师精神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求实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品格,有这种精神的人脚踏实地,务真求实,靠坚持不断的努力逐渐接近真理。科学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唯真所是,唯真所求,往往是大师们一生的追求。没有这种求实精神,何来的学术造诣。闻一多先生当年在清华讲《诗经》、《楚辞》。《诗经》虽老,一经闻一多讲说,就会肥白粉嫩地跳舞了;《楚辞》虽旧,一经闻先生解过,就会五色斑斓地鲜明了。闻先生的新见解并非随心所欲地胡猜,而是由最可靠的训诂学推求得来的,证据极端充足,往往为一句一词,闻先生要翻阅一屋子书。 要坚守科学精神,就必须有一种真诚的、虚怀若谷的问学精神、求学精神。没有哪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是不断学习的楷模。他们不仅热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并不断在学习中更新知识,完善自身。钱钟书、季羡林、费孝通、闻一多、陈寅恪、金岳霖、吴宓、周培源、梁思成……这些大师们,哪一个不是求知如渴,手不释卷呢?这些大师们高超的学术造诣正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终其一生而不变的好学善学的精神成果。 学术造诣高,往往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学术上领先必须要有探索精神。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不怕失败、锲而不舍也是大师能够有所成就的必要前提。世界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费孝通,为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块领土中辛勤耕耘。正是靠这种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在崎岖山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顶点。而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 在勇于探索的大无畏壮举中一定蕴含着一种高尚的献身精神、敬业精神。大师们往往会为自己的信念和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整天为自己的私利而患得患失者,是无法潜心学问的,当然也就做不出学问,成不了大师。在某一领域,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一定是献身事业的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们只要一提到居里夫人,首先就会为她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而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