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0年代人的区别.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0-90年代人的区别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60、70、80年代人的文化特征:60年代生人———外柔内刚,70年代生人———外柔内柔,80年代生人———外刚内刚。不知道这样的总结是否传神,但穿越青春的记忆,那些影响了每一代人的文化烙印却深刻于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和故事。   我们此次遴选的是上世纪60、70、80年代生人,通过展示他们不同的生活截面,约略透出当时社会的肌肤、纹理,显露出不同时代的山光水色、风声涛响。推出此组稿子,我们不想去以铁定的历史事件、冰冷的哲学概念、冗长的自说自话,去为这3个年代出生的人填写档案,只想“信马悠悠野兴长”、“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一些看似琐碎的随想、一些实在温暖的记忆还原一下当时的气息与温度。也许,在此组关于年华的追忆中,我们的笔下,有如虹的理想、如炬的信念,也可能会有那么一点惆怅、伤感,还会有那么一点泪光、轻叹。让时光的故事到处流传。   60年代生人:岭上开遍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60年代生人耳熟能详的《映山红》,绘出了60年代生人的形象。2005年,他们最大的45岁,最小的36岁,滔滔时代大潮中,正当壮年的他们砥柱中流、各领风骚,已经“岭上开遍映山红”,到处是“咱们的人”了。他们“意气风发走在大路上”,共和国的漫天云锦上,有他们织就的丝丝缕缕。 刘欢的《60年代生人》专辑封面   永远火热的激情   激情阅读:《青春之歌》   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激情是60年代生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出生于物质匮乏而精神昂扬的时代,此后走过了似真似幻的童年、如火如荼的少年、不尴不尬的青年、时进时退的中年时光,同推出《60年代生人》的歌手刘欢一样,他们曾高唱“亚非拉人民要解放,自由的旗帜在飘扬,一起赶走帝国主义殖民列强,一起战斗奔向胜利前方”。那个年代,血总是热的。电影《创业》拨响了他们的心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时代水乳交融。《雷锋日记》封面那个戴着棉军帽、手握冲锋枪站在青松下的年轻人,成为多少人的偶像,一本《青春之歌》几乎被他们翻烂。而“英雄儿女”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永远让人惊心动魄。   1981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赛资格时,北大学生在未名湖畔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曾久久回荡在辽阔的祖国大地。改革开放迅雷破山时,他们不少人又满怀激情南下深圳等地创业。踏遍青山后,人生好梦,尽逐春风,而他们的激情却永不消磨。俱往矣!他们已不再渴求“环球同此凉热”,不再去“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种激情,已在岁月流变中变得成熟。   永远温暖的理想   怀旧:《三套车》、《喀秋莎》   “四面河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谁也不能把60年代生人的理想等同于苍白与空洞。他们辗转于历史夹缝之中,前瞻后顾,“仓皇何处觅前村”?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病逝,加上周恩来、朱德的去世与唐山大地震等,住在简易的防震棚里,他们感受着理想所遭遇的痛楚、躁动与孤独。他们曾高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雪山呀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曾自比为雄鹰,或巡狩于苍茫的祖国领空,或翱翔于辽阔的草原之上。   60年代生人脑海中拂之不去的,有着太多的记忆,虽然国家之间关系风云变幻,他们仍不免神往中国与前苏联交好时的流风余响,与50年代生人一脉相承,理想被涂抹上了一道温暖的底色。那舒缓深情的手风琴,醉人的爱情、友情,成为镶嵌60年代生人生命路途的心灵之灯。那幽静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在冰面上一路迅跑的三套车,那深情的喀秋莎正站在峻峭的岸上,他们看着红莓花儿开,唱着共青团员之歌,想像着光荣的旗帜在自由地飘扬,同志们勇敢前进,相信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快乐……   永远不悔的奉献   心声:《红太阳》   60年代生人,是自觉而无悔奉献的一代;是信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代;他们曾纵情呼唤“亚非拉人民要解放”;也曾让青春在老山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他们曾争先恐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曾用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树立着自己的人生观;又曾随“恢复高考”而纷纷走进大学校园;也有人在国营工厂一呆数十年,生儿育女养老人、分房提职涨工资。   两年前,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多少人,尤其是参过军的60年代生人们鼻酸眼热、泪水长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那草绿的军装、火热的岁月,一幕幕涌现眼前。“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多年前,一盘《红太阳》磁带火遍全国,60年代生人是主力购买群之一,歌声中,毛主席一会儿“来到咱农庄”,一会儿站在“北京的金山上”,他们的青春时光也顿时卷地而来。   苍茫大地,何止十万大山,山山相望、岭岭相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