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过度使用与使用者人际敏感度敌意与妄想意识相关性研究以.doc

网路过度使用与使用者人际敏感度敌意与妄想意识相关性研究以.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路过度使用与使用者人际敏感度敌意与妄想意识相关性研究以

網路過度使用與使用者人際敏感度、敵意與妄想意識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高中生為例 以大學生為例 朱峰誼 政治大學新聞系所碩一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02) 2938-7077-7078 (02) 2939-8042 (fax) 0968-383-053 fengyi.chu@ 摘要 目前關於網路過度使用(網路成癮)與使用者人際關係的研究,大致上可歸納為三種研究典範:第一種研究典範多聚焦於使用者在某特定情境下的人際關係「感受」與「狀態」(state),例如寂寞、親密感等。然而,這些研究所測量到的,可能只是受試者在填寫問卷與量表時當下的情緒心境,反而遮蔽了受試者歷時而穩定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的影響。第二種研究典範,針對使用者恆常且穩定的人格特質進行探討;該研究所選取的測量類目,多側重憂鬱、自尊、獨立性等,較廣泛、整體性的內在情感與認知上。直到近日,才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將研究重心置於使用者害羞程度、衝動性等具體的行為指標。然而,這些晚近才獲得重視的人格特質行為指標,在類目的選擇上亦僅觸及冰山之一角。從精神病理學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s)的研究裡,我們看到了更多研究面向的可能與必要性。 本研究目的,一方面在彌補目前網路過度使用研究之不足,另一方面則作為網路過度使用在人格疾患層面研究的初探。在方法上,延續近年來網路過度使用與人格特質具體行為指標的相關性研究,在內容上,則延伸至人格疾患層面、擴大研究類目,參考精神病理症狀檢查量表(SCL-90-R)所測量之類目,篩選「人際敏感度」、「敵意」、「妄想意識」等在題意上與人際關係具直接相關之分量表,進行網路過度使用之相關性研究。本研究假設,網路過度使用現象愈嚴重者,其「人際敏感度」、「敵意」、「妄想意識」之程度也愈高。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人際敏感度」、「妄想意識」與「敵意」程度,皆與網路的過度使用呈正相關性。在研究討論中,本研究不認為這些人格特質指標與網路過度使用具有單一方向的因果關係;未來的研究重心,有必要從網路過度使用與人際關係的巨觀的架構,轉至微觀地、更細膩地,網路使用者各層面的心理認知在長期(過度)網路使用下的發展與改變。 前言 自1996年加拿大多倫多所舉行的全美心理學年會,匹茲堡心理醫師Kimberly Young在其所提出的論文<網路上癮:新興臨床失序的掘起>裡正式將網路成癮帶進實徵性研究領域後,網路成癮現象的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甚至是資訊學等領域學者廣泛的重視。雖然部分學者認為網路成癮一詞過於沉重,應該將「網路成癮」修正為「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Disorder, PIUD),但是幾乎沒有學者能否認,網際網路對個人的心理、生理、人際、婚姻、經濟或社會功能等層面,造成嚴重失序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大部分的網路過度使用(網路成癮)研究,多集中於此行為的相關性分析,再從這些分析結果中歸納、回推出可能的成因。因此,無論是研究前的假設,或是研究後的結果推論,均嘗試將使用者的人格特性和人際關係,與其網路過度使用傾向,緊密地扣聯在一起。例如在人格特性方面,多數研究指出,自信心低落、自尊低下者,有較高的網路沉迷傾向(Young, 1998; Amstring, Phillips Saling, 2000);而網路使用者的憂鬱程度,亦與其網路的過度使用呈現正相關(Young Rodgers, 1998b; Petrie Gunn, 1998);部分研究也發現,具較高無聊傾向、寂寞、高社會焦慮與高自我意識者,較易形成網路的過度使用(Loytsker Aiello, 1997)。而在網路過度使用者與其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網路過度使用與人際關係成顯著的負相關性;換句話說,網路使用頻率較高者,通常其現實生活裡的人際關係會較差(Young, 1998; Kraut, 1998)。 然而,目前多數網路過度使用的成因研究,不是只考慮網路使用者對其「當下」人際關係「現況」的認知(如寂寞程度、無聊傾向等),就是高度聚焦於網路使用者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範疇裡;至於「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s)層面的相關研究,則相對闕如。這種研究取向上的侷限,導致目前網路過度使用與人格特性、人際關係相關性研究的不足;而這些不足之處可以從「人格特質」與「人格疾患」的諸多差異中檢視出: 定義上的差異:「人格特質」指的是對於環境與自我形象之間的認知、情感、及思考方式的持久模式,展現在廣泛的社會與人際背景中。而當人格特質僵化成適應不良,並造成顯著的功能的損害或主觀地痛苦,即構成了「人格疾患」。倘若研究假設網路的過度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