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民法与生活民法与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法律是人类生活关系的.doc

第6课民法与生活民法与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法律是人类生活关系的.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法私有的保障法律是人生活的重要依其可分公法和私法民法是私法的一其容是定私人相互利的民法的基本原重要概念一民法的基本原早期人不是利的主於也有完全的所有中世封建期人依附族於其主不能自由分自己的十八世後半受到人主自由主的影人利本位的理念起尊重人之自由意思私法自治成民法的指原人依自己的自由意去定人他人相互之的法律十九世末後本主的盛行致富不均立害等社法律思想由人本位逐改人本位社本位的和民法的基本精神在契自由保障私有的前提下也注意利的社性及公平正的原以求人利社利益的和民法的基本原有下列三展展早期代社例契自

民法與私有財產權的保障 ( 法律是人類生活關係的重要規範,依其規範關係可分為公法和私法。 ( 《民法》是私法的一種,其內容是規定私人相互間 權利義務 的關係。 民法的基本原則與重要概念 (一) 《民法》的基本原則: 1. 早期個人並不是權利的主體,對於財產也沒有完全的所有權。 2. 中世紀封建時期,個人依附貴族,隸屬於其領主,不能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 3. 十八世紀後半葉,受到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影響,個人權利本位的理念興起,強調尊重個人之自由意思,「 私法自治 」成為《民法》的指導原則,強調個人依自己的自由意願,去決定個人與他人相互之間的法律關係。 4. 十九世紀末葉後,資本主義的盛行導致貧富不均、勞資對立、職業災害等社會問題,法律思想由強調個人本位,逐漸改為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調和。 (《民法》的基本精神在維護 契約自由 、保障私有財產的前提下,也注意權利的社會性及公平正義的原則,以謀求個人權利與社會利益的調和。 5.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下列三項發展趨勢: 發展趨勢 早  期 現代社會 實  例 從契約自由到對其修正與限制 保障個人之自由平等,個人相互間的法律關係,委由各個當事人自由意思之決定而形成 為保障實質的契約自由,維護社會正義,現代社會對契約自由加以相當的修正和限制 《勞動基準法》對於勞動契約基本條件的規範,就是政府對於勞動契約自由的某種限制 從所有權絕對原則到對其修正與限制 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乃是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產物 認為個人對於其財產擁有絕對的支配權,而不受侵犯 基於公共利益,可以對個人的所有權依法作某些限制 政府基於公益可以徵收私人的土地闢建道路或機場等公共設施 從過失責任原則到無過失責任的採用 尊重個人自由意思,個人行為侵害他人權利,需要該行為是在自由意思(基於故意或過失),才要負賠償責任 隨著科技的發達,交通、工礦、機械、核能等本身具有 高度危險性,即使加以相當注意,仍免發生損害,轉採無過失責任原則,不論行為人有無過失,只要其行為造成別人損害,就須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用航空器失事或是核子設施所造成的損害等,不論公司有無疏忽,均須 依法賠償 (二) 《民法》的重要概念:在《民法》〈總則編〉中,有許多民事法律關係可能涉及的基本問題或原則。 1. 權利能力: (1) 指在法律上享有權利、負擔義務的資格或地位。 (2) 人的權利能力,始於 出生 ,終於死亡。 2. 權利主體: (1) 民事法律中,權利義務的主體是「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 「自然人」是指生物界的人。 (3) 「法人」: 指不具生命,但經由 法律創設 ,在法律上具有權利能力的社會組織體。 法人的權利能力,始於登記完畢,終於解散後清算終結之時。 法人的種類: 意 義 類   型 公法人 依公法而設立的法人 國家;地方自治團體;農田水利會 私法人 依私法而設立的法人 社團法人 以社員作為成立基礎的私法人 舉例:公司、農會 財團法人 以財產為成立基礎,並以公益為目的的私法人 舉例:私立學校、基金會、醫院等 3. 權利客體: (1) 指受權利主體支配的各種對象或內容,通常是指「物」,但並不以此為限,某個特定人的行為,也可能是權利客體。例如:歸還向他人所借的金錢或照相機等物品之「給付行為」。 (2) 「物」的分類: 不動產:指土地及其定著物,如固定附著於土地上之房屋、樹木等。 動產:則是指不動產以外之物。 4. 法律行為: (1) 一種以 意思表示 為要素的行為。 (2) 「意思表示」:權利主體(當事人)將自己的意思,以他人可以了解的方式表示出來,而能發生所預期的法律上效果的一種行為。 (3) 法律行為會產生私法上的效果。 5. 行為能力: (1) 行為能力:可以獨立為有效 法律行為 的能力;能夠獨立地依自己的意思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的資格。 (2) 《民法》對於人的行為能力,依據其 年齡 分為三種: 分   類 條   件 法 律 行 為 完全行為能力人 年滿 20 歲 未成年,但已經結婚者 可獨立行使 限制行為能力人 年滿  7  歲以上,未滿20歲且未結婚之未成年人 原則上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始生效,但在有限度的範圍內,某些行為不必經由法定代理人的允許 無行為能力人 未滿7歲的未成年人及受監護宣告且尚未撤銷者 由法定代理人代行法律行為 財產權的基本觀念 (一) 財產權的種類: 權利 是《民法》的中心概念,權利可以分為非財產權和財產權。 非財產權 與權利主體的人格、身分有不可分離關係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分權: 人格權:對人的直接保障,保障人的尊嚴與人身的不受侵犯,個人身體與精神活動的權利。例如:生命、身體、自由、貞操、名譽、肖像、姓名、信用等權利 身分權:指本於特定身分關係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