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doc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孟琢在世纪到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国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日益紧密母语安全文字规范语言习得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等崭新而敏锐的社会问题迫切地要求语言学给出答案一方面中西语言学理论的交流与碰撞空前激烈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理论遗产得到了发掘和总结同时西方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被学界迅速吸收如何深刻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广泛吸收西方语言学的营养从而构建起符合汉语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参与到世界语言学的建设中去成为每一个语言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中

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学术综述 孟 琢 在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语言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国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日益紧密。母语安全、文字规范、语言习得、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等崭新而敏锐的社会问题,迫切地要求语言学给出答案。一方面,中西语言学理论的交流与碰撞空前激烈。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理论遗产得到了发掘和总结,同时,西方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被学界迅速吸收。如何深刻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华,广泛吸收西方语言学的营养,从而构建起符合汉语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参与到世界语言学的建设中去,成为每一个语言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中国语言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义学打破了语音、词汇、语法“三分天下”的局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汉字规范整理、汉字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文字学的格局;计算机语言处理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总之,中国语言学面对着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也面临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字学应当走向何方?如何继承自身的学术传统?如何面对西方理论的碰撞?如何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要求?如何培养未来的学术队伍?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忧患,在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南京大学鲁国尧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倡议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发起,联合安徽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院校,于2010年8月13日至8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期间,北京大学唐作藩、郭锡良、陆俭明、孙玉文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江蓝生、孟蓬生研究员,教育部语信司李宇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李国英、李运富、黄易青等教授,中华书局赵诚编审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汉语言文字学的相关领域进行前沿性讲座,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授课内容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尽管是专题讲座的形式,高级研讨班的授课内容在学术上是有重点的,确定重点是为了相对集中的授课,可以使有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讨论的相对深入一些。本次研讨班的重点是: 1、学术理念与方法论。正确的学术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汉语言文字学健康发展的前提;2、汉语词汇语义学。语义学是近10年世界语言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又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走向现代的一种尝试;3、音韵学(含词源学)。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争议较多的话题。 为了学员获得更多的信息,研讨班也设置了语法学、汉字学等领域的讲座内容。 兹将各位专家讲座的要点综述如下: 一、学术理念与方法论的探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汉语言文字学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论的前提上。其中,学术理念基于对学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方法论基于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性的学术反思,因此,高级研讨班邀请了胡明扬、陆俭明、鲁国尧、赵诚等对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念念相系,同时有着丰厚的研究成果的老一辈学者,就这一主题进行讲授。具体为胡明扬先生《语言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陆俭明先生《科学研究贵在创新》、赵诚先生《思维定势和批判性思维》、鲁国尧先生《“文史语言学”应该大加提倡——语言史研究方法的探索》、戴庆厦先生《由非汉语反观汉语》等学术报告。 首先,语言学的研究建立在对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胡明扬先生介绍了自己跟随吕叔湘先生学习的历程,指出,“语言学学习、研究的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水平;二、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时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对其他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三、要有严谨、谦逊的学术态度,注重学术规范。”此外,陆俭明先生指出,“科学研究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因此,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需要充分了解本学科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学术资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吸收。” 其次,在继承的基础上,语言学研究必须要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唯有在不断地创新中,中国语言学才能持续地发展、突破。陆俭明教授针对“创新”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指出:“学术创新必须做好三件事: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挖掘事实,加强理论思考。”其中,发现问题需要对书本深入研读,对实际语言生活探微索隐;解决问题需要充分挖掘语言事实,进行自觉的理论思考。陆先生强调,学术创新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1、要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2、在理论方法上必须坚持多元论,实现新旧理论的互补;3、要正确地对待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既不能轻率套用,也不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