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训练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阅读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思维呢? 一、纵横联想,拓展延伸,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和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纵横或者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纵向联系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不留余地的“零思考”状态,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和气氛,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主题、重点、难点,以某一点为圆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间、空间等为半径,上下延伸,左右辐射,纵横联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开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完《雨说》这首诗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联想的练习题:“诗人郑愁予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却又热情献身的爱的天使,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事物,为什么?”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各自有了自己的收获。比如,一位学生说:“我想到了母亲,因为春雨像母亲灿烂的微笑、关爱的泪花,给人温馨、甜蜜、亲切的感觉。”通过纵横联想,学生和文本、生活在感情上形成了共鸣,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和理解,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语文素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问题,逐层设疑,强化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核心的问题,发现其规律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置问;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疑;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讲究分寸,讲究尺度;要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设问;要设计切口小、挖掘深的探究性问题,或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探究作品的深刻主题;或从某个结构安排入手,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或从某个细节入手,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或以作品的意境作为切入点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如笔者教读小说《孔乙己》时,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为切入点,采用逐层分解、延伸扩展的方法设计了如下三个有内在联系、精巧直观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1.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孔乙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呢?3.在当今社会,还有类似孔乙己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学生在解疑探索过程中进行分析、联想、比较、综合等思维训练,终于理解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源这一主题,在此后的反复训练中促使思维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三、发散设疑,多向探究,扩大思维的灵活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某些知识点,提出有多指向、多结果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探究,在寻求对问题多方面解答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从不同角度给课文另换几个题目;按不同线索给课文分段;改写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改变课文中的人称或叙述顺序;根据课文内容重新设计思路;不改变原文的意思换上不同的说法等。 四、大胆质疑,比较思辨,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大脑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敢于破除迷信,独立思考,怀疑争辩,自己做主,善于用异于前人的新方法、新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解、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反馈资源,查阅教科书和更多的资料,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探究的不足,在思辨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学习《陌上桑》,理解“行者见罗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众人观罗敷是好色的表现。教师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查字典,讨论辨析“好色”与“爱美”的区别。最后学生明确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在比较思辨中,学生发现了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阅读的基本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中,精心设疑置问,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深入细研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又以此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促使学生在复杂的阅读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沿着理解—探索—发挥的方向逐步登上智力发展的高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