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中应用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中应用摘 要: 目前以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性评估为基础的干预已被广泛运用于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中,并已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本文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常见的功能、问题行为功能性评估的一般流程做详细的介绍,并在此评估基础上制定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问题行为 功能评估 干预策略
问题行为在智力障碍儿童群体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我国临床研究中发现智障儿童较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多动注意力缺失,冲动、攻击、自伤行为,退缩行为,性行为异常,反社会行为,异食行为,等等。国内研究者祝新华1990年对浙江省136个家庭、34名任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弱智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超过10%的有16项之多,它们分别是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固执、胆小、多动、易激动、小心眼、咬手指、打骂人、说谎、贪利、爱生气、孤僻、多语、爱哭、扔东西等。[1]问题行为的长期存在,使智力障碍儿童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也使其周围伙伴、家庭成员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以往的干预实践中,人们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如:教师或家长常采用“惩罚、隔离、消退”等策略来处理问题行为,尽管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的复现率,然而往往会诱发产生新的问题行为,其干预效果的持久性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者通过对特殊儿童周围环境的研究发现儿童出现同样问题行为的原因各不相同,这时人们发现一种行为发生不管恰当与否,它的产生都会满足行为发出者的某种渴望的需求——行为具有某种功能,出于这种假设,在应用行为分型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功能性行为评估,在这种新的评估方法基础上制定干预计划已在特殊儿童的行为干预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功能性行为评估
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简称FBA)就是对与问题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前奏事件、行为、行为结果方面的资料进行的收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和指导个体适当的积极行为。[2]功能性行为评估所关注核心不是问题行为本身,而是问题行为与个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功能关系。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后,可以发现引起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背景事件、前因和后果)和儿童内在因素(如技能水平)的原因,基于此评估制定干预策略,最终目的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朝着积极的行为方向发展。
二、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
目前,研究者对儿童各类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类汇总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三种功能:正强化功能、负强化功能和感觉调整功能,这也同样适用于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分类。
(一)正强化的功能
正强化功能是指问题行为主要由正强化结果来维持,具体的强化形式又分为社会性强化、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等。[3]如,智力障碍儿童通过一定的行为获得满足其个体欲望的事物(家长或教师的关注、表扬、物质奖励、游戏机会等),这时我们可以认定其行为功能为正强化。
(二)负强化的功能
负强化功能是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由负强化结果来维持,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逃避学习任务、逃避成人关注和逃避感官刺激等。[4]智力障碍儿童常常为了回避或逃避厌恶刺激和事件而出现此类问题行为。
(三)感觉调整/刺激的功能
感觉调整/刺激的功能指个体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感觉刺激来维持,其具体表现包括增加感觉刺激和减少感觉刺激两种功能。[5]有时智力障碍学生为了帮助自己减少感觉或生理上的不舒服,或者增加感觉方面的刺激,达到生理方面的最佳兴奋水平时,会出现问题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智力障碍儿童的刻板重复出现的问题行为,往往具有感觉调整/刺激的功能。
三、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功能评估的流程
(一)界定问题行为
若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开展功能评估,清晰界定出被评估的行为是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第一步。评估者利用直接观察方法或间接访谈方法确定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是什么,并把该儿童出现的行为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也就是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一个清晰可测量的描述。例如“在老师让小明做数学练习时,小明扔掉练习册,并大喊大叫”,这样的描述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
(二)收集相关信息
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进行清楚的界定以后,下一步要求评估者通过档案记录、对教师和学生访谈及直接观察等方式与方法获取关于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问题行为本身的基本问题,还要收集与问题行为的出现可能有预测和强化作用的相关事件的信息。对智障儿童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能有效地区别问题行为的前奏事件与行为结果,这样就能够弄清目前环境中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