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一、碑帖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碑帖历来受到金石、书法、史学、文学及艺术等工作者所喜爱,尤
其它是历来人们研习、欣赏书法时的必经之路。因凡学习书法的人们,
都要经过临碑帖和读碑帖的过程。在中国书法热的今天,碑帖这一古老
而宝贵的书法艺术宝库,更引起广大文物工作者、书法工作者所重视。
为使广大初学者便于学习和掌握起见,故在谈碑帖之前,有必要把这两
个字的含义解释一下。实际上,碑与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凡从事碑帖
研究工作的人们都认为它们都有专门学问,所以历来有碑学和帖学之称。
(一)碑与帖的区别
碑和帖是有区别的,在刻石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类。古代以铭功
纪事的石刻,称为碑。凡尺牍,书疏,称为帖。叶昌炽《语石》说:“今
人(指清代)碑帖不分,凡刻石之文,统呼为碑,及墨而拓之纸,则又
统呼为帖,虽士大夫,未能免俗。”于是人们把文字刻石上的叫碑,把
从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叫帖了。有人从南北两派书法不同的风格来区别。
阮元说:“南书长于简札;北书长于碑榜,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
北派是中原书法,拘谨拙朴。两派书风,判若江河。”(阮元《北碑南
帖论》)所以碑帖二字不可泥解,这两个字是借以代表两派的书风。
有人从形式上分,即竖者为碑,横者为帖。有人从内容上分,碑主
要是把特定内容告诉旁人,如某人的事迹、某事的始末、名胜的沿革,
以及统治者的规章、法令等。由于旨在传播,所以文字一般都写得堂皇
大方,工整严谨。帖,它的艺术目的更浓厚些,把手迹临摹下来刻在木
上或石上,再传拓纸上,供人欣赏学习。由于它大半都是有名的墨迹,
后人视为典范,因此人们的习惯,凡是石刻或木刻传播下来的拓本,均
统称之为帖。
从文字的上石而言,碑是从“书丹”上石的;帖是用钩摹上石或木
刻。从立碑和刻帖的目的来说,立碑的目的,在于纪功述事;刻帖的目
的,多为书法艺术,以期后人看到能产生兴趣,便可朝夕临摹。
简言之,碑、帖虽是同为石刻(除帖部分为木刻外),而是有区别
的。其区别并不在于石头的横竖形式,而取决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刻
碑的目的,主要是把名人的事迹、名胜的沿革以及政令、禁约等,将某
内容公诸于众。而至于它的书法讲究,是为了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以便引人注意和保存作用,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流传的一种复制品。
(二)何谓是碑
什么是碑?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碑是指镌有述德、铭功、纪事与
纂言等文字的刻石,如碑碣、摩崖、造像记与墓志等。狭义的碑则是指
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墓前、刻镌文辞的长方形石板。故碑的
含义,简言之,“树石书丹谓之碑”(图1)(张鸿来《书法》)。
其实,刻石与碑是有区别的,如马衡先生《凡将斋金石丛稿》曰:
“今人谓文之载于石者皆曰碑”,其实不然。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古
祗谓之刻石。秦始皇议海上也,其群臣上议曰:‘古之帝者……犹刻金
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
以为表经’。故其东行郡县诸刻,皆曰刻石,初未尝谓之碑也。碑之名
始于周代,为致用设,非刻辞之具。《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
庙门丽于碑’,谓庙门之碑也。《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谓墓
所之碑也。”
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以测日景(影)。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
下棺(见《仪礼·聘礼注》及《礼记·檀弓注》)“……刻文于碑,为
汉以后之事,非所论于古刻。然相传古刻,亦有所谓碑者,故古刻之真
伪,不可以不辨。”刘熙载《释名》说:“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
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求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
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也。”《封氏闻见记》
说:“丰碑桓楹,天下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纤索,悬棺
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
于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这神灵之道也。”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碑的原意有:①古代奴隶主
贵族的宗庙,院中立石系牺口,这种立石称为碑;②古人安葬时,墓内
立竖木,上穿孔以下棺,后来用石头代替,上刻死者生平功德,为神道
碑之始祖。③立碑测日影(定时)。又从碑石的刻文来看,古代封建帝
王刻石封禅,记功德,如秦始皇在峄山勒石纪功。为死者树碑立传的风
气,东汉初年大为发展。
碑的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即中国最早的碑,并没有刻字,仅是
作一种标志。如周室的宫中,宗庙、下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