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坚持高标准定位
全力推进派驻检察室建设
根据高检院“重心下移,检力下沉”精神和省院党组提出的“接地气、扎深根、聚民心、树正气”的要求及潍坊市院部署,寿光市检察院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精心谋划,科学设置,积极作为,全力推进,派驻检察室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一、精心谋划,筑牢基础,力求做到建设精品化
高度重视,强力推进。院党组把加快推进派驻检察室建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院领导,从全院抽调两名得力人员,组成派驻检察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具体靠上,专门负责选址迁址、工程建设、内部装饰、制度规范、功能设置、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市委提交了设立派驻检察室的专题报告。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潍坊市委常委、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明确要求:要把派驻检察室建设成为潍坊领先、全省一流的检察室。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领财政、建设、规划等部门,会同检察院领导一起驱车到多个乡镇,现场考察选址工作。并在编制、资金、征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把上级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积极与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尤其是检察室驻地党委政府进行协调对接,争取他们在检察室选址迁址、后勤保障、车辆配备等方面的支持。
因地制宜,建设精品。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有区别的倾斜工作侧重点,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把每一个检察室建成了统一规划下具有辖区特色的精品工程。原羊口检察室成立于1997年,当时只有3间办公用房,2名工作人员。今年省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积极争取编委批复同意,将羊口检察室更名为滨海(羊口)经济开发区检察室,由股级升格为正科级单位,配备工作人员6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0余万元,对检察室进行了迁址改建,目前已经对外办公。另外,各投资500余万元,分别在经济开发区和侯镇新建两处检察室,经济开发区检察室已完成装修,春节后即可投入使用;侯镇检察室正在规划建设中;另四个检察室也已初步选定地址。
二、科学设置,健全机制,力求做到运行规范化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从细节入手,从外观标识、职能设置、制度机制、运作流程、工作文书等各方面时时处处体现规范化,将规范化要求贯穿于检察室建设始终。
外观设计和标识规范化。对派驻检察室的外墙外观、标牌标识进行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都融入了检察文化与检察特色,检察室的标识设计采用与检察服同色的深蓝底色,图案由金色的检徽和“人民检察”组成,喻示着检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象征着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体现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属性,方便群众辨识。
职能设置规范化。除按照省院统一要求设置了法律监督、职务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监督等职能外,还根据工作实际,设立了民生检察服务大厅、民生服务工作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室、“五进两服务”活动工作室和集工作展示、文化育检、干警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区。民生服务大厅设立了民生诉求受理、诉求分流、诉求处置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
工作机制规范化。按照新标准和要求,修订完善了《派驻检察室工作规范》,根据不同职能,研究制定了各工作室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图,统一了工作文书,对工作方式、办案规程、法律文书等做了详细规定,构建了业务运行、执法保障、队伍管理三位一体规范运转的工作机制,为派驻检察室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与检察专线网对接,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视频接访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检察长视频接访窗口,群众通过网络可以点名预约接访。开发了检察室信息化软件,民生诉求受理、分流、处置等工作均实现了网上流转,并与当地综治信息平台实现了联网,与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所有工作网上录入、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核,促进了规范化建设。
三、突出特色,干在实处,力求做到服务最优化
坚持突出检察特色,突出辖区特色,充分发挥派驻检察室“前沿”优势,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建立了“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服务民生,服务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服务和保障民生,用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贴近基层、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深入开展“进千村联万户”、“两个联系”活动和向群众问计、问需、问效的“三问”活动,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设立宣传栏、发放联系卡、建设警示教育展览室、组织流动展览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渔船码头、盐田车间,与基层群众心连心、面对面、手拉手,走访联系乡镇企业、村居、家庭300余个,发放便民联系卡400余张,联系群众近2300人次,现场解答法律问题280余件,受教育人数约20000人次,及时掌握本辖区基本情况和社情动态,增强干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