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员、武职不准乘轿规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旗员、武职不准乘轿规制

清代旗员、武职不准乘轿的规制   满人定鼎中原后仍然强调骑马射箭,这是“祖宗”根本,文官大多坐轿,武官则骑马。图为1869年,下乡巡视的清代官员。  (文/新浪专栏 新史记 潘洪钢)  武职官员要带兵打仗,因此不得乘轿,原本也是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如《万历野获编?勋戚》卷五载:明代“武臣贵至上公,无得乘轿。即上马,不许用橙杌。”清廷以骑射取天下,对此项制度的继承是顺理成章的事。顺治入关后,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所以对于官员坐轿之事,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清初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卷三说:“本朝顺治初,汉人京官亦多乘马。予壬辰计偕入京师,见高邮王文通公,每入朝皆乘马。”晚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三也有类似说法:“本朝初年,汉人官京朝者,亦多乘马。”顺治四年及九年,清廷两次颁布关于“诸王福金公主格格仪仗服色”、“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马服饰制”,在提到乘轿与骑马一事时,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轿子的大小等规制,但仍有“若不乘轿,愿骑马者,各从其便”的说法(《清世祖实录》卷64)。当然,出于礼法的需要,清廷对轿子,已经有较多的关注了。如顺治四年五月,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平西、恭顺、智顺、怀顺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清世祖实录》卷32)大体上,顺治时期,一则不论满洲王公还是八旗将领、官员,一般均有骑马的习惯,汉族文臣也多骑马,所以虽然定了乘轿的规矩,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只是从礼仪上规定如祭天等仪式时,一定要按规矩办理。  康熙以降,社会逐步走向安定,经济渐趋繁荣,史有“康乾盛世”之称。但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不仅王公贵族,而且旗籍官员(清代八旗包括满、蒙及汉军八旗,户口与汉族等分开管理,故出身旗下的官员称为旗籍官员)、汉族中的武职将帅多有弃马乘轿者。此种贪图安逸的现象康熙时即已引起当朝注意,雍正、乾隆时期,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旗员与武职官员不准乘坐轿子的规制。  康熙二十七年,下令将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彝陵总兵官严弘,年纪衰迈。闻武昌兵丁鼓噪时,乘轿而往。著原品休致。其员缺、以辰州副将郭忠孝升补。”(《清圣祖实录》卷137)雍正四年九月,正式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武弁有整饬营伍操演兵丁之责,理宜服习骑射为士卒先。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嗣后副参游守等官概不许坐轿,以长怠惰之习。倘有不遵,该督抚提镇即行指名题参。”(《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48)雍正六年出台规定:凡副将及其以下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如不乘马,“擅自违制乘轿者,革职。”(见《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18,《兵部职方清吏司》)当然,雍正时期的这一规定,主要还是针对副将及其以下官员,而且也没有对旗籍官员乘轿一事作出规定。  乾隆时期,陆续出台了禁止武职官员、旗籍文武官员及宗室王公乘坐轿子的规定。乾隆五年,针对汉族武职官员多有乘坐轿子的情况,重申了雍正时期的规定:“自副将以下至都司守备,俱公然乘坐四轿,甚至有前呼后拥,喧耀街衢者。江南如此,他省谅亦不免。夫人情习于劳则精神振作,习于逸则志气委靡。况身为武员而惮于乘骑,开骄惰之端,启废弛之渐,又何以饬戎行而率士卒乎。各省督抚提镇,务将朕旨通行申饬。如仍不遵奉,即指名题参,交部议处。”(《清高宗实录》卷123)十二年,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伊等不过间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此关系我满洲旧习,著力行禁止。”至于旗籍武职大员,“自应遵照旧制骑马,以为所管辖人等表率,若自求安逸,则官兵技艺,安望精熟。”(《清高宗实录》卷305)十四年,进一步强调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一概不得坐轿:“嗣后凡旗人外任各员,六十岁以下者,并令熟习骑射,毋任渐至生疏。至副、参、游、都、守、等官,该将军、督、抚、严饬概不许违例坐轿。擅坐。即行指参议处。”(《清高宗实录》卷338)乾隆十五年,细化了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规定所有旗籍文职大臣,除60岁以上,身体的确不好者外,一律禁止坐轿。除辈份高于皇帝和年纪很大的以外,王公亲贵亦禁坐轿。有乘轿资格的年轻亲王等,除了在特定的礼仪场合需要“列仪卫”,可以坐轿子以外,平时一律骑马。要把这个命令通行传知,倘禁止后有坐轿者,着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朕访闻,连御史一块治罪,断不宽宥。(《清高宗实录》卷356)有趣的是,乾隆帝多次发布禁止乘轿的上谕后,有的官员以为皇上是反感坐轿,于是改为坐车,乾隆帝不得不再次发布上谕,反复说明不许坐轿的意思(其实这层意思雍正时就已多次强调过了):叫你们不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