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docVIP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 赫哲族;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 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赫哲族偏爱鱼宴,爱吃鲜鱼,有“鱼不入海不能称之为鱼儿,不尝炒鱼毛就不算到过赫哲家”的民谣。鱼宴中的佳肴要属“它拉卡”了,它是将活鲫鱼脊背上的厚肉取下切成细丝,用上好的米醋把它浸泡片刻,等肉的颜色变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调料,味道鲜嫩爽口。还有一道风味独特的菜叫“鱼刨花”赫哲人把冬季打上来的鱼在刚刚结冻的时候剥去鱼皮,切成薄薄的冻肉层,蘸盐、酱吃,吃一片鱼刨花,喝一口老酒,生活实在是很惬意。 (二)赫哲族民居 赫哲人的住房多是建在江河沿岸的高处,这样的设计是既可以便利捕鱼,又可以避免江水泛滥的冲淹。由于黑龙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捕鱼业的季节性特点显著,所以赫哲人不得不建有临时性住所,这种房子多建筑在捕鱼场所的江边上,叫做草窝棚,史书《辽东志》对这种临时性住房有如下记载:“人无常处,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说的十分简单明白。这样的住所搭建简便,搬迁容易,是捕鱼生产的良好住处。 周喜光:《清朝前期黑龙江民俗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而赫哲人的家居住宅多是呈正方形的砖瓦结构,受汉人影响比较明显。 周喜光:《清朝前期黑龙江民俗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三)赫哲族服饰 赫哲人的穿着多以鱼皮为原料,因为生活在高寒地带,无法种植棉花、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在古代,因交通、战乱等因素,赫哲族与中原交往不便,很难获得布棉织品。又因常年靠捕鱼为生,衣食住行几乎样样都和鱼相关联,他们把完整的鱼皮晒干,经过专门的熟皮工艺处理,制成柔软的鱼皮材料,再按照纹理进行精美的缝合。在衣服的连接处还镶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案,可做鱼皮的鱼类有:大马哈鱼、细鳞鱼、狗鱼、胖条鱼等。各种鱼皮有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