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清初科举经费的改革徐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科举经费的.DOCVIP

清初科举经费的改革徐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科举经费的.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初科举经费的改革徐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科举经费的

  清初科举经费的改革   徐毅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科举经费的渊源问题,认为科举经费这一历史概念产生于明代中叶,实际上是商品货币经济对科举制和士绅生活冲击的产物。从科举经费诞生以后,其收支完全掌控于地方政府,中央王朝无从管理。这便引发了清初规模宏大的“国家化”改革。经过改革,科举经费的涵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明代地方政府自收自支的经费转变为由中央王朝统收统支的经费。根据科举经费涵义的变化,过去学界认为的科举经费与科举制之间关系亦可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清初 科举经费 地方化 国家化 改革   2006年,李世愉先生在《清史论丛》发表了一篇题为《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的论文。李先生此文在科举学界是第一次专门探讨了某一朝代政府在科举考试上的各种投入,并将这些投入高度概况为一个专有词汇——科举经费。是文认为,封建王朝的科举考试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抡才大典”。对这样一个备受朝野关注的全国性考选活动,历代都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清代是做的最成熟、最成功的王朝。因为清王朝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科举经费的制度和政策,其运作对于科举制本身,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循着李先生的思路,笔者查阅了明清两代的大量相关文献,渐渐发觉科举经费这一概念并非今日研究者为研究所需缔造出来的,而是早已广泛存在于明清两代的语境或文献之中。为此,进一步挖掘各种新史料,清初一场因科举经费起源而引发的全国性改革逐渐清晰,而且科举经费与科举制的关系亦可进一步商榷。本文即对上述发现做一梳理,献拙于学界,尚祈方家教正。   一、明代科举经费的滥觞   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上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正如钱穆先生所云:“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科举制度的只有明朝,挤到独木桥上也只有明朝。”2与之对应,明人在科举考试上的花销也是最多的。   (一)科举盛典下的奢靡消费   隆庆四年(1570),江西南昌知府在一份诏令下属官吏备办乡试用品的公文中明确地指出:   “惟彩亭、百花亭等项,虽若虚糜之费,实则典礼之义,似未可裁革,各该府县科举银两仍量征措办,务求美丽,以成宾兴盛典”。3   1李世愉:《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载《清史论丛》2006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   3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9,《坊甲》。   这份普通的地方公文道出了明人对科举考试的看法。在他们眼里,三年一试的科举不再是枯燥的考试,而是举国关注的“盛典”。为了彰显这种“盛典”,明人对与科举考试有关的物品、劳务或货币需要可谓是极尽奢华。在此,我们不妨将这些与科举考试有关的物品、劳务或货币需求称之为科举消费。立国之初,明王朝即规定对有关科举考试的用度一切从简。依明制,官府对科举考试的花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试、会试过程中的消费。洪武十七年(1384),明王朝统一规范了各地乡试的用度,诏令“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劄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1仅仅由户部来统一管理各地的乡试用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各地在使用官钱筹办乡试中必然会出现浪费现象,以致于摊派民间。正统九年,明王朝制定了相应的约束政策:“今后各布政司如遇乡试毕日将试院内所用一应物件照数发去,在城府分收贮,令人看守,待下科取用。中间若有损坏者,修毕完备送用,免致再科扰民。”2尽管如此,明王朝仍然担心各地筹办乡试会铺张浪费。所以,从弘治年间开始压缩筹办会试的开支,“令各布政司并应天府汇将本处科举供给余银送部,以备会试供给,云南、两广免送。”3二是考后的赏赐。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赐应天府考试官傅箕、苏伯衡、谢南、毛瀚钞各十锭,中式举人黄文史等五十人各二锭,其监生、生员试不中者,皆有赐。且谕以进学之才,俾无怠其志,”4以开乡试赏赐之例。永乐二年(1404),清王朝颁行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大臣一员待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赐状元冠带朝服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5其后数朝似乎再也没有对此作过更改。   然而,各地的科举消费需求并没有受限于王朝的规制。明中叶以后,商业与货币经济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地士绅的生活圈子开始接受商人的进入,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准也日益奢靡。6史景迁曾对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奢靡生活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   与宅院的豪华陈设相互辉映的是永不停息的觥筹交错的喜悦气氛。辣虾、豆腐、脆皮鸭、水煮栗、糖果、清茶、爽口的美酒、果脯以及新鲜的水果和果汁等各种美味佳肴鱼贯而入呈上宴席,人们于杯盏往来之间畅谈文学、宗教和诗歌。盛宴刚罢,乘着奔涌的酒兴,一幅上乘的画作就可能在这样的家庭聚会中问世。试图探求古代名家真谛的客人也正酣饮心悦之余挥毫泼墨。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