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国史馆台湾文献馆.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 張瑋琦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黃菁瑩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 謝誌:本研究為《港口部落竹筏製作研究調查計畫》成果,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 助。研究調查期間,獲港口部落耆老陳景松、林文生、陳敬三、林清進,及部落青年達耐‧ 達立夫、許永春、了嘎‧里外、了嘎‧卡照、林偉民等人提供傳統智慧、共同製作,重現竹 筏樣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先生、執行長張泰迪先生及研究團隊趙敏 惠、陳雅芬、陳黎恆青等人協助搜集資料,在此致上最深謝意。本研究初稿曾於2009年10 月24日「海的『福善』與『暴戾』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會中謝世忠教授、張雯勤教授與 黃智慧教授熱心惠予指正與建議,在此深深感謝。臺灣文獻季刊二名匿名審查者提供珍貴之 修正建議,在此一併致謝。 161 摘要 鳥居龍藏在其調查行旅日記中寫道:「太平洋諸島的土人,使用船 隻頻繁,而臺灣島可以說是最會使用船隻的太平洋諸島之一」。竹筏, 阿美語稱作dadangoyan,是臺灣東海岸阿美族自古以來賴以為捕魚及交 通運輸的工具,位於秀姑巒溪匯入太平洋出海口的港口部落,適應當地 的地理環境,發展出使用於河流與海上的兩種竹筏型制。本研究以參與 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記錄了港口部落傳統竹筏的製作方式及與竹筏的 相關生活文化。研究發現竹筏在過去是港口部落家家必備的謀生工具, 每個男人都必須會做竹筏,而為了做竹筏,家戶一定要養護山林。因 期 一 第 卷 二 十 六 第 此,竹筏連繫了港口阿美人與山、河、海之間的關係。現在竹筏已多為 膠筏所取代,年輕人不再學習製造竹筏。從人與竹筏關係的演變中,我 們看到了港口阿美族的社會變遷及人與環境關係的變化。 關鍵字:竹筏、港口部落、阿美族、物質文化、生態人類學 162 壹、前言 阿美族港口部落(Cepo )位於臺灣東部秀姑巒溪出海口北岸,背 倚海岸山脈,面向太平洋的狹小丘陵地上。秀姑巒溪與海洋交會處因有 獅球嶼阻擋,形成了腹寬口窄,寬廣平靜的河面。獅球嶼將秀姑巒溪入 筏 竹 的 族 美 阿 口 港 海處劃分為南北2個出海口(南口靠近靜浦、北口靠近港口部落),出 海口南北變化不定,這幾年北出海口呈現沙洲狀態為多,因此港口部落 人莫不渴望神靈將秀姑巒溪引導至北端出海。天氣晴朗的日子,常可見 港口人「站」在河面上撒網,定睛細看,才發現不是「站」在河面上, 而是站在一葉緊貼水面的竹筏上。河海交會為港口部落沿岸外海帶來豐 富的迴游性魚類,過去族人常乘著竹筏出海捕魚,今則以膠筏代之。 「筏」指的是以竹、木或塑膠筒等材料併排編成,用來渡河或航 海的簡易交通工具,由於製作簡單,人類使用筏已有漫長的歷史。過去 在印度沿海及東南亞海域筏被廣泛地使用,印度人稱之為「加打馬朗」 1阿美語稱作 。 (カタマラン), dadangoyan 臺灣由於地形獨特,河川洪枯懸殊,加上沿海缺乏良港,不利較 大的舟船航行,因此,自古以來全島皆盛行竹筏。根據陳政宏的統計研 究,臺灣歷年漁筏數量占全國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