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庄子的哀怨
2009年第4期 船 山 学刊 No.4,2009
(复总第74期) ChuanshanJoumal (rest.tocNo.74)
论庄子 的哀怨
李秀华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庄子其人历来被视为逍遥游世的典范,其学也以崇尚虚无来概括,而其关怀人生的一面常常被
忽视 。实际上.庄子达现任性的背后深藏着对人世 的深深哀怨。这种哀怨源 自他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所谓天
地精神的观照下。庄子哀怨于人生卑微,哀怨于时命难违,哀怨于人性的蜕变。此种哀情已经超越 了个人的情
感范畴。而化为哲学家悲天悯人 的永世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
关键词:庄子 ;哀怨;宇宙意识 ;本真;物化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4—0125—04
东汉高诱在概括庄子其人其学时说:“庄子,名周,宋 宙意识。在天人关系的论述上.原始儒家与道家存在明显
之蒙人也,轻天下,细万物,其术尚虚无。”Ⅱ】这一看法为历 的分野,前者以人为本位,而后者则以天为本位。苟子指
代学者所接受。于是。齐“万物”、“同死生”、泯“是非”、“尚 责庄子 “蔽于天而不知人”.从反面说明了庄子哲学在天
虚无”就被视作庄子哲学的主线.庄子其人也被视为达观 人之辩中坚持以天为本位的思辨特征。庄子所说的“天”
任性、逍遥游世的典范。这种主流认识几乎掩盖了庄子哲 具有两重涵义的指向:一是指向不受时空局限的宇宙境
学切于人生的另一面.忽视了庄子哲学所怀有的“不可解 域;二是指向本然的存在形态与本然的存在方式。对于庄
于心”的生命悲情。随着对庄子研究的深入.清代学者开 子这种处处以“天”来反观 “人”的思维和观念.可以归结
始注意到这一点。如王先谦即称庄子 辩“多而情激”回,并 为宇宙意识。宇宙意识的树立是古人关于天人关系认识
不是真忘是非。胡文英则指出,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 的一个新阶段。古人对于宇宙的体认经历了一个由静态
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间也。盖三闾之哀 向动态,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过程。庄子哲学便是推动这
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闻之哀怨在一时,而 一 转化的根本动力。徐复观说:“到了庄子。宇宙论的意
漆园之哀怨在万世。”3[1胡氏此论极有见地。屈原的哀怨以 义,渐向下落,向内收,而主要成为人生一种内在地精神
一 国一时之境而生发.而庄子之哀怨则超越了一国一时 境界的意味。特别显得浓厚。”嘲庄子正是以这种具有内在
的时空局限。化为一位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永世情怀。二者 精神境界意味的宇宙天道来观照万物生命和红尘俗世.
情感性质的差异缘于他们认知视域的不同。 《天下》篇称 结果有了不可排遣的心理落差。因为不满于万物生命和
赞庄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红尘俗世已然的存在形态与存在方式.所以其达观任性
以与世俗处”。这说明庄子自觉地把自身存在置于不受时 的背后深藏着永不可内解于心的哀怨。
空限制的宇宙境域之中.用所谓 “天地精神”观照万物生
一
命和红尘俗世。在 天“地精神”之光的反照下。万物生命和 、 哀怨人生卑微
红尘俗世有太多可悲可叹之处。面对这些.庄子已经把握
不住 “不谴是非”的处世原则.从内心发出了最深的哀怨。 庄子虽然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
庄子哀怨 “天下”、“万世”的悲情.实源自他深厚的宇 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收稿 日期:2009—04一l7
作者简介:李秀华 (1976一),男 ,江西新余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哲学研究。
_125—
一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