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讲稿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讲稿1

二、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1)它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资料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2)从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 三、学习方法 (1)、注重基础 (2)、注重理论 (3)联系实际 训诂的内容 1、释词 1、释词 释词是训诂学的中心工作 。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正文体 即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语的解释。如: 《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 (二)传注体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称“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它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享的《诗故训传》为代表。注疏释义多灵活体,往往随文释义,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 《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 《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 (三)专著体 按: 1、释词 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常称为“专著体”。 如《尔雅》、《说文》等训诂专著。专著体的释词方式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一个一个的词语进行解释,如:《说文》等书; 另一类是对一组词进行训释,如《尔雅》等书。(参见第七章训诂要籍简介) 2、解句 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仅仅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子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例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传仅云:“甘,厌也。”郑玄则进一步释句意:“原,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口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这样人们对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全面理解。此外: 2、解句 训诂学家还常常对篇题或者章旨也予以说明。 例如:赵歧《孟子·章句·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珠即离娄也。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圆。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名篇。” 3、解释语法现象 为了解释清楚词义或者整个句子的含义,有时候,还必须借助于语法分析。在传注训诂中,通过说明语法现象来阐明词义,句意的体例很多,这里择要以介绍: 辨析名词动用。如: 《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颜师古曰:手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 3、解释语法现象 辩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疏云:“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修文德,使远方人慕其德化而来。”“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交代了“来”字的使动用法。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时,急于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如其室,孔子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世,不得其用,居之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贵。” 3、解释语法现象 说明特殊词序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序与后世的词序不同,因而也成为理解句意的障碍,训诂学家也往往对这些“特殊词序”予以说明。比如: 《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不我能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 3、解释语法现象 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十分常见,如果搞不清楚其省略的成分,则势必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因此,俞越在其《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专将“省略“列入古人的行文行列。如: 《尚书·禹贡》:“荆、歧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这几句话是说荆条山、歧山二山“治功毕”之后,又依次为终南山、惇物山和鸟鼠山。只不过它的谓语“既旅”承上文而省略。因此,孔颖达特予申明:“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 3、解释语法现象 辨明偏义复词 古人行文常常因为两字义类相关而牵连使用,这就是今人所谓的“偏义复词”。如: “《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连用,义偏于“败”。又如:《礼记·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 。”正义曰:“按《丧服》云:‘大夫为适妇,为丧主。’父为已妇之主,故妇不敢为妇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所以母在不杖者,以父母尊同,因父而连言语母。” 四、 说明修辞手法 训诂学家还对修辞现象加以研究和说明。特别是古典诗词。下面仅举数加以说明 : 比、兴、赋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手法。训诂学家对于这一现象往往加以注明。如: 《诗经·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毛传:“兴也。”;《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毛传:“忧者之兴也。” 四、 说明修辞手法 代称是修辞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以“婵娟”代月,如果不明代称之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