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英的生命哲学 张英是清康熙年间著名学人,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一生执著为学,思想敏锐,著述颇丰;他为官清廉勤勉,被康熙称为“有古大臣之遗风”。他在宦海沉浮、世事如棋的人生经历中,对生命的体悟既深刻丰富,又独到恰切,形成了意蕴深邃、风格独具的生命哲学。 关于“命”: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易》曰:“” 周公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孟子曰:“知命者,君子不立岩墙之下。” 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 张英生命哲学要旨: 一、生命境界论 二、生命价值论 三、生命智慧论 一、生命境界论 张英将人的生命存在区分为生理之命和精神之命两种方式。 1.生理之命的最高境界——健康 “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够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马克思语) 可见,动物只是“活着”,而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还要健康地“活着”。 张英不仅深刻地指出健康是生命的基本载体,是人获得幸福、实现理想的物质前提;更为可贵的是他从平易处着手,提出了许多科学、有益的健康之法: 第一,节制嗜欲 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 “多求而不得则苦,多欲而不遂则苦。”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老氏以俭为宝。不止财用当俭而已,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方有余地。” “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处,可以蠲烦去扰。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第二,重视“食”、“眠” 关于“食” 适量进食——“食只八分”: “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科学进食——多食素、淡、鲜之物:“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彼肥腻易于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寒,寒暑偶侵则疾作矣。” 酒、茶适量。 关于“眠” “安寝乃人生最乐:不觅仙方觅睡方。” 一是要睡前放松心情:“日间办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以发舒一日劳顿郁结之气。此真得养生要诀。” 二是要坚持早睡早起:“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 三是要做到“睡足而起”。“日长漏永,不妨午睡数刻。……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chi)天际真人。” 第三,倡导“和”、“静” 关于“和”: “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 和顺待人:自能人际和睦,胸无郁结,神安心宁; 和顺待物:“人能心慈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龄矣。” 关于“静”: “静之意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 “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多不得寿。” “和”、“静”“于养生之理,极为现实,较之服药引导,奚啻万倍哉! 2.精神之命的理想境界——悦乐 一个人健康地“活着”,只是生命存在的“初级形态”,快乐地活着才是生命的本真意义,也才是生命的理想境界。 第一,要有“知乐”之心 “圣贤仙佛,皆无不乐之理。彼世之终身忧戚,忽忽不乐者,决然无道气无意趣之人。” “孔子曰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孟子以不愧不怍为乐。《论语》开首说悦乐,《中庸》言无入而自得,程朱教寻孔颜乐处,皆是此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