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歌的开头.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诗歌的开头

* 兵 车 行 杜 甫 (二)作品写作背景介绍 ????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二) 介绍诗歌体裁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读音 “ xíng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2、诗歌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歌的开头,作者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戎装配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追奔呼号,去与亲人作刹那的生离死别,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叮咛呼号,哭声汇成震天巨响在云际回荡,车马扬起的灰尘遮住了咸阳桥。 明确: “耶娘妻子走相送”写出家庭支柱、主要劳力被抓,家中只剩老弱妇幼,不啻塌天大祸,家人怎能不奔走相送呢?一个“走”字寄予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尘埃不见咸阳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从侧面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导致了亲人生离死别。 ?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重点诗句解读: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句中“牵”“顿”“拦”“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怨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的悲剧,看了让人触目惊心!听了使人撕心裂肺!即写出了生离死别之情,也写出了人民的怨愤,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男孩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男孩子刚到束发年龄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抓去戍边垦荒。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问:“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 “道旁过者”指作者,“行人”指被征作战的人。 问:“点行频”是什么意思?原因是什么? “点行频”是指统治者频繁的点兵出征,是全篇的“诗眼”,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 警策(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又指出苦难的根源。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5: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表明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人们的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中国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喜,生女悲。这是封建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是什么导致百姓心理的变态?是连年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和男子的大量死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心灵上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摧残。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通过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杜诗的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