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生活是学生道德生长和发育的直接场域.doc

摘要:学校生活是学生道德生长和发育的直接场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学校生活是学生道德生长和发育的直接场域

学校公共交往的意义缺失及其有效实现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 摘要: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公民品格生长和发育的直接场域。学校公共交往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主要展开形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有效性条件:真实性、正当性以及真诚性。基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审视当前的学校公共交往,发现当前的学校公共交往存在着交往的意义缺失:学校公共生活的言说缺乏真实性;学校公共规则的制定缺乏正当性;学校公共交往主体的话语表达缺乏真诚性。学校公共交往的有效实现有赖于真实公共生活的呈现,正当公共规则的制定,以及真诚公共话语的表达。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学校公共交往;有效性 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他把传统的自为一体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个人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指向事态总体,社会世界指向社会关系总体,主观世界指向个体情感、意志等。在这“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继而提出了四种社会行为类型:第一种是目的——劳动行为;第二种是规范——控制行为;第三种是戏剧——自我表现行为;第四种是交往行为。他认为交往行为最为合理且同时指涉“三个世界”。“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通过对话达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1]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行为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语言表达的可理解性,二是言说或呈现的客观世界是真实的,三是设计的社会规则是正当的,四是言语的表达是真诚或热情的。”[2]前者指向语言本身,后三者都指向“三个世界”,即后三者是交往的有效性条件。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我们审视当前的学校师生的公共交往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学校公共交往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主要展开形式。从实践上来看,学校公共交往实质上是师生在学校公共生活场域中基于共同的公共利益,以语言为“中介”交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共生关系。交往主体通过有效公共交往不仅仅实现相互理解与相互沟通,更重要的开启自身的公民意识,形成理性、参与、协作、宽容等公民品性。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观点,学校公共生活中师生主体交往的有效性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交往主体言说或呈现公共生活是真实的,二是学校公共规则的制定是正当的,三是公共交往主体的表达或表现是真诚的。也就是说,学校公共交往的有效性实现,是建立在交往主体通过对公共生活真实体验及呈现、真诚热情的参与合作或者协商,以及具有“话语一致性”的学校公共规则基础之上的。 一、学校公共交往的意义缺失 以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来看,学校公共交往就是各公共交往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等相互之间阐释、协商以及理解的协调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具有“生命活力”的公共生活、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以及各交往主体的主观世界,都会产生联系。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呈现给学生的公共生活是死气沉沉的、毫无活力的,甚至是虚无的,不真实的;学校的现有规章制度是独断的,是没有协商的,学生是“被迫”接受的,进而它的正当性是令人怀疑的;学校的公共话语是淡漠的,每个人在学校公共交往过程中似乎都无法“吐露真诚”,“成绩”、“学习”等俨然成为他们的中心词汇。 (一)学校公共生活的言说缺乏真实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3]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过学校公共生活,其实就是培育学生公共品格的过程。然而,当前的学校公共生活没能体现出其应然意义。 第一,学校公共生活异化为学生的共同生活。公共生活与共同生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差之千里。共同生活意味着学生的“共在”与“到场”,公共生活不仅意味着学生需要“到场”,而且还需要“参与”;共同生活可大可小,而公共生活的外延空间较大;共同生活可以有私人生活,而公共生活一定是一种公民生活,对于私人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形象论述要数亚里斯多德,他说:“家庭和村坊是共同体,是整齐划一的,而城邦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且组织在其中的人应该具有不同的种类。”[4]因此,他把家庭和村坊生活理解为共同生活,城邦生活理解为公共生活。当前的制度化教育注重选拔与考试,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考试选拔”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目标出奇一致:努力提升学生成绩,考个好学校。因此,围坐在教室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目的”,他们无需关怀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他们过着一种共同生活,而无实质的公共交往,对他们而言,谁做班干部,谁做寝室长都是无关紧要的。 第二,教师言说的公共生活偏离了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基于其自身的示范性和教育性要求,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等等都是其教育责任的一部分。正面教育或者说服教育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然而,过度放大正面教育,甚至把之理想化,就不免给学生制造一个“世外桃源”的幻觉,在教师们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