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民居建筑艺术考察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洛阳古民居建筑艺术考察研究

洛阳古民居建筑艺术考察研究摘 要:认为洛阳古民居是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汉中、晋南、豫西)之一豫西古典民居的典型例证;其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样式、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民居建筑设计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洛阳古民居;中国古典民居;始源;生态学;意义 近期,我们先后实地考察了河南省洛阳市所辖伊川县吕店乡温沟村、符村明清古民居、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清代古民居、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明清古民居、洛阳市老城区南关贴廓巷35号庄家大院清代民居(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清代民居天井窑院、洛阳市老城区义勇街清代民居、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邵雍清代故居等。并将考察资料汇总分类整理,继而运用古典建筑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洛阳古民居窑洞是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汉中、晋南、豫西)之一豫西的典型例证,其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现论述如下。 中国古代社会的住宅最初称为“宫室”,后改谓“居处”。其原生态除了山洞之外,据有关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所处的农业社会已有固定的居处,并保留有以汉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文化遗址。其地域范围:西至渭河上游以至洮河流域,东达河南,南及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其遗址大约有一千多处,多分布于河流两岸的台地之上。这种文化遗址可以说就是中国房屋的原型,也可以证实黄河中游是中国文化的始源。洛阳古民居则是豫西古民居的典型,其民居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穴居、半穴居、单体建筑、院落式等几个阶段。 根据中国科学院有关考古资料报告:“在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条件下,仰韶文化的居民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当时较最流行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平面呈圆角方形或长方形,门道是延伸于屋外的一条狭长的窄道,作台阶或斜坡状。屋内中间有一条圆形或瓢形的火塘。墙壁和居住面均用草泥土涂敷。四壁各有壁柱,居住面的中间有四根主柱支撑着屋顶。屋顶用木椽架起,上面铺草和涂泥土。复原起来大致是四角锥式屋顶的房子。” 经考察,我们认为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明清古民居即为中国古典民居三大始源之一豫西典型例证遗存。其坐落于北邙朝阳山坡,北距洛阳市区6公里,距连霍高速洛阳西出口西北仅0.5公里。东北紧邻北魏孝文帝陵区,西南有廛河环绕。 据了解,卫家坡名称来源于村民姓氏和村庄地理地形。卫家坡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乡所隶属,有村民近2000人,95%以上为卫姓。其卫姓先祖卫天禄在清代从济源轵城迁至洛阳卫家坡至今。 卫家坡村古街兴建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其建筑形制南北对称,中间辟为一条街,即今所谓老街。2006年6月8日,卫家坡村古民居获得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其原有建筑面积46 200平方米,街长180余米。其中宅院18所、天井窑院8处、靠山窑28孔、房子561间。另有祠堂3处、私塾1处、仓库2处、办公处所1处。另有花园、车马院、牲畜喂养院、制造院、磨房,及仆人住所等设施。现存宅院16所、天井窑院8处、靠山窑28孔、房子335间。另有祠堂3处、私塾1处,以及磨房、制造院及仆人住所等设施,花园、车马院、牲畜喂养院仅有遗址存在。 以卫家坡村125号民居为例,其主人自称为卫氏第13代卫学敏,66岁,此民居为四品官宅第。该建筑为五进院落,临街厦房过后,是二门串堂,对厦两开,天井小院。再向前,拾阶而上,有阅台横陈廊下,五开客厅与后院相通。后院又是对厦两开,各有左、右走廊,男左女右,分达后院。后院为靠山窑阁楼,后花园等。现靠山窑阁楼,后花园等已毁。值得注意的是临街厦房左侧第二间二层阁楼客房,其底层为半地穴式砖拱窑洞,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门道有台阶与内外相通,屋内中间有圆形火塘。其建筑样式,明显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风。 再如卫家坡村108号民居,原为五进院,现仅存临街厦房、五开客厅、靠山窑阁楼。靠山窑阁楼依山崖而建,底层为半地穴式砖拱窑洞,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门道有台阶与内外相通,屋内中间有圆形火塘。其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风更为明显。 再以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张氏民居为例,该民居为天井窑院。所谓天井窑院,即在平地挖约6米深的方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孔窑洞居住。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院中间挖有渗井1个,供存渗雨水之用。该民居为独门独院。 该住宅已于1974年装修过,现由张氏祖孙二人居住,其子女已成家在市区分住。张老汉贪其窑洞冬暖夏凉,不愿离去。其左邻亦为天井窑院,但已荒废。 根据考察所得以上实物资料,联系有关科研成果,如洛阳市建委窑洞调研组《洛阳黄土窑洞建筑》所述:“邙山公社水口大队某户窑洞的窑脸石匾上题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