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20130830.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20130830

第一章 《黄帝内经》选 (5)《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经》,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 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与道家特点相符)。 一、经络理论 ㈢经脉病候 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灵枢·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动则病”(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 )及“所生病”(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 )。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候,还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 ·经脉》)。 一、经络理论 ㈤络脉循行及病候 《内经》分别在许多篇章中对络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脉理论。 补充: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 1.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对络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的病机、治法以及方药,对后世颇具启发。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张仲景对一些病证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肝着、中风、黄疸、瘀血证、出血证、水肿、月经不利、痹证、虚劳等病证中的某些证型,均与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 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定出有效的方剂。 如治疗肝着的旋覆花汤,张仲景虽明言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从肝着系瘀血阻滞肝络之证,以及旋覆花汤的组成来看,可以认为此方既是一个痰瘀同治的通络方。 如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等均是活血化瘀通络之名方。 尤其可贵的是,对于络瘀重证或久证,张仲景常用虫蚁蠕动飞走诸灵以搜剔络邪,颇为后人所称颂。 2.清代的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叶氏在《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从而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现代络脉络病的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对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致使其研究逐步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吴以岭院士 吴以岭,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疑难病杂志》总编辑。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络病学说”理论为依托研制国家级新药5个,并实现产业化的以岭医药集团。 (2)临床研究 吴以岭院士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疑难疾病的治疗,研制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等系列新药,首次将全蝎、蜈蚣、蝉蜕用于冠心病的冶疗,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经络理论 ㈦经筋循行及病候 《黄帝内经》中详细描述了经筋的循行路线,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经筋是人体内一个联系十分广泛的系统,主要维系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另外《黄帝内经》中还对经筋的病候进行系统论述,并指出此类疾病取穴就是“以痛为输”。 气街、四海比较 ㈡针刺原则 ②法天则地 “法天则地”是“天人相参”思想的具体体现。 《素问·八正神明论》:“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也。”基于这一原则,《黄帝内经》出现了根据不同时间进行针刺的理论。 按时针刺理论在《黄帝内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根据月之盈虚变化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 二是根据四时来决定针刺的具体措施,即根据四时季节不同而刺腧穴、深浅不同。 ⑤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特点而制定不同治疗方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北方者,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㈢针刺及灸法操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