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木工程制图》第10章透视投影分析
土 木 工 程 制 图(第四版) 对 老 师 们 的 温 馨 提 示 这一批教学演示文稿(PPT),是为使用卢传贤主编的《土 木工程制图》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而编制的电子讲稿之框架、雏 形,它原则上不能直接作为通用的电子讲稿来使用,更不能称 其为“电子教案”,它绝对不能代替教案设计。文稿的作者本来 无意,也不可能设计出来能为大家“统一”使用的电子讲稿。由 于各校的专业实际、学时、学生水平、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教 学风格的不同,必然对演示文稿会有不同的要求,期望有不同 的风格。本套演示文稿仅仅是提供一种借鉴,做了一些基本的 准备,使用者在使用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做个性 化处理:删除本页的声明,调整内容结构,改进编排顺序,简 化、削减文稿中的文字份量,加强图形、图片、视频、动画的 表现效果,充实你的精彩表演方法,把它改造成符合你自己需 要的、能更好展示教学水平的、表演技艺出众的实用化作品,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祝你圆满成功! 目 录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10.2 直线的透视 §10.3 视点、画面和物体相对位置的选择 §10.4 作建筑透视的基本方法 §10.5 透视图中的分割 §10.6 圆的透视画法 §10.7 透视图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三、点的透视 空间点A在基面上的投影为a,在画面上的投影为a。连视线SA和Sa ,它们与画面P的交点A0和a0即为A点的透视和A的基透视。平面SAa是一铅垂面,它与画面的交线A0 a0必为铅垂线,所以点的透视与其基透视必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三、点的透视 观察图中关系可知,sa、sax是视线SA和Sa 在画面上的投影,sa是二视线在基面上的投影,过sa与p-p的交点在画面内引竖直线,可在sa、sax上交出A0和a0。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具体画图时,常将画面与基面分开,边界也可以不画。 §10.1 透视的基本概念 具体画图时,常将画面与基面分开,边界也可以不画。 §10.2 直线的透视 一、直线的迹点和灭点 直线AB与画面P的交点N称为直线的迹点,AB上无穷远点的透 视V称为直线的灭点。NV是画面后无限长直线的透视,称为全长 透视。 §10.2 直线的透视 一、直线的迹点和灭点 互相平行的直线有共同的无穷远点,因此拥有同一个灭点, 即互相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上汇交于同一个灭点。 §10.2 直线的透视 二、基面上直线的透视 基面上任何直线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上。 §10.2 直线的透视 二、基面上直线的透视 基面上垂直于画面的直线,主点就是其灭点。 §10.2 直线的透视 二、基面上直线的透视 基面上通过站点的直线,其透视为一竖直线。这种直线常作 为求点的透视时的重要辅助线。 §10.2 直线的透视 三、水平线的透视 水平线平行于其水平投影,所以水平线的透视及其基透视将汇交于视平线上。 §10.2 直线的透视 四、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透视 平行于画面的直线,在画面上无迹点和灭点,直线的透视平行于直线本身,基透视平行于基线。 §10.2 直线的透视 五、铅垂线的透视 铅垂线是平行于画面的直线,其透视与直线本身平行,为一 竖直线。位于画面内的铅垂线,其透视反映了自身的真实高度, 故称为真高线。利用真高线便于根据点的高度作出其透视。 §10.3 视点、画面和物体相对位置的选择 一、视点位置的选择原则 要求物体位于以视点为锥顶,以主视线为轴线,顶角为 28°~37°的圆锥所包围的空间内。如果用视距来调节视角大小, 宜按透视的极限宽度B取视距为1.5B~2B。 §10.3 视点、画面和物体相对位置的选择 一、视点位置的选择原则 视高一般取人的高度,有时为了获得俯视或仰视效果,也可以故意提高或降低视点高度。 §10.3 视点、画面和物体相对位置的选择 二、画面与物体的相对位置 画面与物体的远近影响透视图的大小,包围物体的虚拟长方 体各基本方向对画面的倾斜状态,影响对物体的观察效果。根据 各基本方向对画面的角度关系,透视图分成一点透视、两点透 视和三点透视三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表达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