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观”:杜甫草堂诗之诗画情趣.docVIP

“诗可以观”:杜甫草堂诗之诗画情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可以观”:杜甫草堂诗之诗画情趣

“诗可以观”:杜甫草堂诗之诗画情趣 周喜英 摘 要: 《论语?阳货》篇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重要的文学阐释理论。本文选录杜甫寓居草堂的卜居诗歌,品味其“风景即诗、观者入画”的诗画情趣,展示杜甫寓居草堂时的私人化心境。 关键词: 诗画情趣;风景即诗;观者入画;诗可以观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杜甫诗是其行程的记载。其《年谱》载:“乾元二年己亥,春,自东都回华州。……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6] 由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辞官、辗转三地未果到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在友人的帮助下正式卜居浣花溪,并在蜀地寓居长达五载,留下二百多首诗歌,创造另一个诗歌高峰,其中的原因、蜀地情结、创作风格等可以去观读他所作的草堂诗。 诗画情趣:风景即诗、观者入画 杜甫颇有好感:“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以诗观之,蜀地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富裕度、外加仕友(严武)的异地相聚和自身的情趣爱好(《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种种原因,入住蜀地,结庐草堂是杜甫必然中的选择。以下节录的诗句可证诗者此地此间的乐趣: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卜居》)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为农》)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紅蕖冉冉香。(《狂夫》) 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田舍》)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这是杜甫卜居草堂后的典型作品,这是诗人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描摹,这也是读者 “入画”的过程-------以诗句为底本,想象为笔触,构造各具情趣的图画: 《卜居》:“水湄遣兴图”、《为农》:“世外远村图”、《狂夫》:“筱蕖抒怀图”、《田舍》:“田庐晚景图”、《江村》:“庸夏消暑图”。 按照诗画的思维去观读,能更好的理解杜甫作为 “伟大诗人”光环之下私人化的真实心境,也可领略诗人为营造“风景即诗,观者入画”的诗画情趣时作出的尝试: 大自然的溪流、昆虫、农田、鱼鸟等皆一一入诗。视角由大处着眼渐渐聚焦于一小“物”(蜻蜓、鸂鶒、荷叶、麦花、竹等):或“无数蜻蜓其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或“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紅蕖冉冉香”、“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动物界的种种情态,植物界的千种风情在作者的诗笔之下,都融于了被体验化的感觉,景物的对称化描写具有画面的齐整美;再者,以传神的一二动词或叠词让天地之物格外增色;最后,极具特性化的描写,“树树香”着重的是枇杷静态的满鼻浓香,“冉冉香”着重的是莲荷动态缕缕微香。澄江、翠筱、紅蕖、燕子、水鸥等在各自的诗作中既是物的点缀,同时也是色彩的渲染点。现代诗人闻一多曾提出了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主张。杜甫入蜀后早期的山水田园诗深得“三美”印证。 风景和绘画皆系于观者视觉,“风景即诗、观者入画”理解杜诗可以是双重关系:风景即诗(杜甫:以景作诗)——观者入画(杜甫:以诗代画)-----观者入画(观读者:诗画互融)。可见,读者理解后勾勒的图画是杜甫风景过滤后所作 “诗画诗”的诗画,差别之处在于加入了观读者的“情”。无论是“出郭少尘事,澄江销客愁”、“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的仙隐之愿,还是“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疏放潇洒之志,诗句是诗人观景之情,仙隐之愿、潇洒之志是研读者观诗之情,此“情”非彼“情”,“情”不同最后的境界也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经典的“境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P191—P193] 此“境界说”虽为论词所说,但诗词同为注重意境和韵律,以描景、抒情为主的古典文学载体,此论在观读杜甫草堂山水田园诗可借鉴运用。 诗可以观:安世乐业、真我之趣 杜甫具有双重的社会身份: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客,儒家传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观熏染下的文人。公元759年杜甫辞官,辗转入蜀,这对一个仕子来说,本是失意之事。然而杜甫入蜀早期的草堂诗中没有 “啼饥号寒”的穷愁之语,也没有“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郁结之情,诗人寓居草堂早期过着“故人供禄米”、“邻舍与院蔬”间或

文档评论(0)

liangyue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