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意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诗歌的意境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我认为,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我们欣赏诗,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诗歌的意境鉴赏呢?   一、要把握意境创设的方法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二)借景衬情。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三)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与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   二、要学会抓意象,揣摩意象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意象?“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用于诗。当然,此时的“烟霞”、“草木”也便是意象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 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意象。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鉴赏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学会抓意象,揣摩其丰富的内涵,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既然“象”是“意”的载体,那么,把握“象”便是明“意”的前提。了解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特征),进而挖 掘物象与情的“契合点”,就能明 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揣摩诗人赋予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诗人借 此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寓意等。)如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又如竹,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