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城市排水系统大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今中外城市排水系统大观 - 市政给排水论文 古今中外城市排水系统大观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中国的北京故宫、江西赣州、山东青岛,到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等等,对于日益扩张的城市而言,优良的排、蓄水系统如同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保证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 故宫:“千龙吐水”不怕大暴雨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不遇”的大暴雨,全城多处汪洋,多个路段、区域积水达数米,造成数十人丧生。 但是,让这个“彼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此刻汪洋一片、积水成河”的现代化大都市汗颜的是,面对大暴雨,已经修建了600年的北京故宫,排水系统工作良好,并未出现大面积积水。与故宫同样始建于明朝的北海“团城”也安然无恙。 据史料记载,故宫历史上曾经历了千余次特大暴雨,但从未有过因雨水过多而积水栓塞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故宫的排水系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可以数百年面对暴雨都始终如此淡定。 筑城先地下后地上 今天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和中国古代的众多古城一样,紫禁城的建筑理念也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先设计一套涵盖地上、地下的完整布局和总体规划,然后先地下后地上地逐步施工。 排水系统是紫禁城地下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紫禁城初建时,就已经对排水系统考虑得十分周密。因为紫禁城自建成后,除了明代中期又加建了一个外城城墙之外,全城的总体布局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为止都没有重大改变。 整个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过了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用于排水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沟眼,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共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网络。总的走向是将东西方向流的水,汇流到南北走向的干沟,然后全部排入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也是紫禁城排水的最终汇集之地。因为是从西郊玉泉山引水,西在五行中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内金水河全长2100多米,由紫禁城的西北流入,从东南流出。这条穿流整个紫禁城的内河蜿蜒曲折、若隐若现,除了可以美化环境和供欣赏鱼藻之用,更大的作用则是防火和排水。因为故宫基本都是木制建筑,消防防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工程。 千龙吐水落地即消 600年前,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排水设计使用的是最简单的原理和方法,那就是利用地面的坡度差。 从整体来讲,紫禁城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为46.05米,而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纵向地平标高相差近2米。 紫禁城最主要的建筑是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各殿各宫都有一条南北向的御路,而东西六宫等院落则各有南北向的甬道。御路和甬道位于各院内东西正中,并要建造成中间略高、两边偏低的形式,这种中间凸起所形成的弧度被称为“熊背”。 这样,御路和甬道就将每个院落分为东西两个排水区域,中间向两边排水,后院向前院排水,水流直接或通过沟槽流到前院东西两侧,然后自地面的地漏(俗称“钱眼”)流入下水沟道,最后全部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再与故宫周围的护城河相通。 以三大殿为例,台基中心高8.13米,台边高7.12米,排水效果极为明显。台基周围石栏杆的每块栏板底边都有小洞,每根望柱下面都有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为“螭首”。“螭首”口内都有贯通的圆孔,可以辅助排水。大雨滂沱时,三层台基上的1142个龙头就是1142个排水孔,不仅“千龙吐水”的景观颇为壮丽,同时也能将台面雨水迅速排尽。后三宫和其他宫院的排水情况,都与此大同小异。 而排水难度最大的当属御花园,因为其间殿宇、楼阁、假山、花木、鱼池众多,这些都给排水设计增加了很大难度。但古代的建筑大师们还是非常有智慧,他们先以御路、甬道中心将御花园分为东西两个排水区,然后再划分出若干小排水区,每个小排水区的最低点设置一个暗沟的入水口,俗称“沟漏”。各个暗沟相互连通,再与园外干沟贯通,巧妙地将雨水排出。这样,即使在下雨天,御花园也不会泥泞不堪、积水遍地。 除了这些我们能直接看得到的地面排水设施,故宫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地下水道,干沟高度甚至超过一人高。 数百年从无积水之弊 自建成以来,故宫的排水系统一直备受历朝历代的重视,在数百年间,不断掏挖、疏通,几乎每年春季都会疏浚,必要时还会进行大修。当然,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整修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 据记载,清代紫禁城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