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温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当前“温州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目录
摘要
一. 温州模式概述
(一)温州模式的产生
(二)温州模式的基本特性
(三)温州模式的新特点
二. 温州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的缺失和产业结构更新的缓慢
(二)制度缺乏创新
(三)政府的综合能力不强
(四)市场的不规范
三. 温州模式的出路
(一)提升竞争力
(二)企业制度的创新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摘要
所谓“温州模式”实质上是指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需求诱导型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现所面临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缺失和产业结构更新的缓慢,制度缺乏创新,政府综合能力不强。其出路是提高竞争力,企业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温州模式,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政府职能,温州精神
温州模式概述
温州模式的产生
1、温州模式产生的主观原因
温州山地面积占78.2%,,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有限的耕地资源无法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庞大的劳动大军的压力。劳动力要在农业以外另谋生路实在是势所必然。而由于从1949到1980年,国家对温州的工业投资有限,及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等客观因素,使得温州在窘境下选择了依靠自己力量,积累原始资金,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家庭经济,这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78.2%;东部是平原水网的江南鱼米之乡,占17.5%;沿海自北至南有436座岛屿(500平方米以上)星罗棋布,对温州形成群星拱月之势,海岛面积占1.5%;江河水面占2.8%。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温州港是个河口港和海湾港兼具的天然良港,拥有鳌江、瑞安、清水埠、盘石、洞头等港,构成了大中小结合、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体系,是浙南、闽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而这却又成为温州贸易经济的发展的坚实基础,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温州港的开发曾寄予很大的希望:“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其周围之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
2、温州模式产生的客观原因
地方政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变革中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或者说,“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民群众在国家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温州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线索,即政府职能的创新和市场化趋向。在市场替代政府过程中,政府逐渐地从被动走向主动转变职能,进入了一种新形势下的“有为”状态,积极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政府矫正市场缺陷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有传统文化及人文的影响,温州这块土地潜在的商品经济意识、传统经商的基因,埋植在人们思维领域中商品经济意识的早熟温州人擅审视度势,围绕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像火山爆发似的释放潜在商品经济能量,又在现代文明的陶冶中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念得到升华,由此形成了开拓思维和价值实现思维的两大观念体制,温州人作为中国的犹太人更十分全国人所尊重,他们身上不仅有商人的精明,更有知己知彼,勇敢创新的开拓精神。1982年,有6.72万人从事纺织生产经营,占劳动力的92.6%。乐清县柳市区,1970年开始生产低压电器,1980年有238家五金电器企业和上千个家庭工业。瑞安县塘下、莘塍一带,很快形成了汽车配件、塑料编制、松紧带、陶瓷等产品的集中产地。
2、以专业市场为导向
随着家庭经营的蓬勃兴起,商品流通领域中各种专业市场逐渐兴旺发达。到1984年,全市城乡市场发展到393个,其中专业市场135个。闻名全国的苍南宜山再生晴纶市场、金乡标牌徽章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温州农村商品经济推向第一个高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温州农村建立起一种市场导向型经济。
3、以家庭经济为基础
温州小城镇作为发挥农村工业“集聚效应”的重要依托得到了迅速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在存在着阻碍城市化有效发展的城乡隔绝制度情况下,发挥了较好的功能。
八十年代,温州农村随着大批劳动力从耕地经营中转移出来和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村生产要素来势迅速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力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河南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公开招聘3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招标代理档案管理制度.docx VIP
- 2025南方电网昆明供电局项目制用工招聘(4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农业服务中心2025年度工作计划 .doc VIP
- 外窗防水节点施工方案(JS).doc
- 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J金融租赁公司所在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5800字.doc
- 2025金风变流器2.0MW故障代码手册V4.docx VIP
- AP微积分AB 2014年真题 (选择题+问答题) AP Calculus AB 2014 Released Exam and Answers (MCQ+FRQ).pdf VIP
- 动态口令认证机制的网上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