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七月》主旨探析
《诗经·七月》主旨探析摘 要:《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其反应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一直以来也众说纷纭。如果以现代理性的思想去重新审视《七月》,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反应的是朴素的古代人民顺应时令,依时而作,全面的反应了周代早期豳地农业的生产状况,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古代农民智慧和经验的时令诗。
关键词:诗句内容;气氛与基调;时令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05-01
《豳风·七月》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关于其主旨问题,据焦绪霞《经学解读与历史主义解读的博弈》,认为基本有三种说法,一为“农奴悲歌说”,认为是一首农奴一年到头咏唱的劳动生活凄惨的悲歌。二为“周公陈诗说”,认为是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 致王业之艰难也”。三为“西周农家乐图”。在《七月》的接受史上,第一种观点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尤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认为“这首诗描写的当时农夫周年四季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的时候。”
《七月》作为我国古代农事诗的发轫之作,其影响和地位不置可否。那么,这样一首时代久远的诗其反应的主旨到底应如何界定,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诗句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一、诗句中所反映的内容而言
如“女心伤悲,殆及与公子同归”许多研究者在谈到本诗反应严重阶级对立时,都引用此句。认为“妇女劳累了一天了,还避免不了被奴隶主掠夺回去,遭受蹂躏的命运”。此句同上一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可以称为“农奴悲歌说”论点的最具典型的两个支撑,每位“农奴悲歌说”的认同者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到这两句诗,“女子伤悲,殆及与公子同归”依主流的观点,被解释为“姑娘心中十分悲伤,只怕被公子强行带回家去。”认为姑娘是因为怕被公子强行娶回家,被蹂躏而伤心,这种观点也被大多数的学者接受。
《诗经》形成于一个古风尚存的时代,儒家文化作为其正统的文化,强调“礼”与“仁”,这种光天化日之下强取豪夺、掳掠民女的行径排斥于儒家文化范围之外,也是周代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形态所不容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抢婚制度”,但如果这样理解本文的主旨,那“就与整首诗的气氛不协调, 这两句就有游离全诗之外的感觉”。在春天这个暧昧的季节,万物复苏,春光明媚,蚕桑女采桑看见树芽、花苞,看见大地开始孕育一切,看见万物都蠢蠢欲动,心里该是多么微妙,于是易伤感的女子便突然思起春来,而那个意中人尚未出现,当是有一些惆怅的,以致“殆及与公子同归”,期待着有一个心爱的人把自己娶回家,如同杜丽娘看见乍泄的春光时为自己伤感一样,后文中“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女子炫耀自己织的红布最为艳丽,用它为心爱的人做衣裳。所以“女子伤悲,殆及与公子同归”易理解为“女子(看见春光)惆怅起来,尚没有等到心爱的人把自己娶回家。”
二、整首诗的气氛与基调
第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的农事安排,总括全篇, 从寒冷的冬天叙述到初春整理农具,一家人携子同妇一同下地耕种。第二、三章写春日之时,伴着黄莺欢快的鸣叫,女子采桑养蚕、修剪桑树、收割获苇、纺线做衣。第四章写收完庄稼、树叶纷纷陨落时的狩猎活动。第五章写天气转冷、隆冬即将来临,小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农夫也得准备御冬的物资以度过寒冷的冬天。第六章写“副业生产”。第七章描述筑场圃、纳禾稼,描述收获完庄稼后去公家干活。第八章写年终共同庆祝、烹羊祭祀,举杯同庆的宴饮。可以看出, 农夫是辛苦而且忙碌的,整首诗的气氛是舒缓客观的,叙述了各个月份的农事安排和生产生活状况,没有很明显的主观色彩,称之为一首类似于“二十四节气歌”的时令诗更为恰当。
其中第七章中不少的学者认为,农夫去公家为统治者干活劳役,正体现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本质。笔者认为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农夫处于社会下层地位,认为为统治阶级服务为本职所在,因此也并不会发出反抗的强烈呼号,现在农村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农闲时出“义务工”,即每家按人口计算,分配必须完成的公家任务,这可能也是每个时代公共劳动的范畴。
再者,本文客观性强,因为《七月》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民劳动稼穑之艰难,但这并不单指农奴,而是整个当时的古代的艰难的生活环境,这与《诗经》中因《硕鼠》《伐檀》两篇不同,这两篇用强烈的不满和明显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而《七月》整首诗的氛围是温和客观的“怨而不怒”。也正因此才会出现诗中结尾处发出的“万寿无疆”的其乐融融、共同欢庆的宴饮的场景。
所以从诗句的内容和诗基本的气氛基调而言,《七月》反应的是古代人民顺应时令,依时而作,全面的反应了周代早期豳地农业的生产状况,客观的叙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所以笔者认为这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