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青少年厌学及拒绝上学现状研究
儿童青少年厌学及拒绝上学现状研究【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4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865-02
【关键词】 回避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青少年;儿童
1 概述
笔者从事发育和行为儿科诊疗工作多年,近年来发现害怕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儿童少年病例明 显增多。具体而言,导致这类儿童出现病症的原因复杂而繁多,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引 发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学校或幼儿园恐怖症可导致儿童拒绝 上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例如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拒绝 上学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叛逆心理、第二反抗期表现、人际适应困难或强迫性行为等因素有关 ,而非单一恐怖所致。
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目前在 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 truancy,也称怠学)行为引发,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1941年Johnson提出 ,由儿童分离焦虑引发的拒绝上学实际上是恐惧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学校恐怖症(scho ol phobia),特指那些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并强烈拒绝上学的儿童,认为其 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拒绝上学(school r efusal)的概念,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其基本背景仍是儿童与母亲的 分离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因此,这类拒绝上学与逃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指伴有品性问 题 和反社会特征的不上学行为,而拒绝上学并无明显反社会行为[1]。20世纪80年代 以来,拒绝上学之称谓在日本应用得尤为广泛,以致日本学者称“拒绝上学症”(又称不登 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现象。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 年白皮书中,“不登校”被视作最严重和最受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发病 率递增趋势十分显著[2]。但在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1994)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 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2]。笔者认为,拒绝上学症较学校恐怖症在 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 情绪所导致;后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拒绝上学 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 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 ,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7岁为第1高峰,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 虑有关;9~12岁为第2高峰,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 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 挫败、家庭问题、心身症、友谊危机、师生冲突、厌学、情绪障碍等。本症尚缺乏权威的流 行病学资料,日本2002年度的调查小学为1/280,中学为1/37。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 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学校恐怖症或拒绝上学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低年 龄组中女性多见,高年龄组似乎男性多见,发病率与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3]。我国目前尚无此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 相关原因
2.1 母子分离焦虑[1,4] 欧美学者较倾向认为,儿童拒绝上学与 害怕和母亲(父亲罕见)分离有关。母亲初次送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往往在个人过度保 护潜意识作用下, 表现出焦虑不安和不放心,这种情绪可潜移默化感染和投射到儿童身上,演化为儿童自身的 焦虑与恐惧,并最终固化下来。分离时,儿童对母亲的态度多处于两难状态:既不想离开母 亲 ,又怕不去学校而受到母亲责备,长期的矛盾心态就易发展为焦虑与恐惧,最终表现出诸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类的躯体化症状。婴儿期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儿童也容易 出现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怖症。缺乏同胞和手足情、缺乏同胞竞争、过早(2岁前)入托、 周托或寄宿、寄养、母子过早分离(3岁前)等是导致分离焦虑的高危因素。另外,据笔者 观察,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母亲或父亲也多表现为焦虑型或强迫型人格,对儿童的拒绝上学或 表现过分忧虑和过分关注,或表现强制要求或情感排斥。少数患儿来自养育者虐待( 体罚、辱骂、情感忽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暴力、父母离异 的家庭[5]。
2.2 儿童自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