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颞浅静脉及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比较
新生儿颞浅静脉及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比较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颞浅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1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穿刺方法:①观察组:选用5.5号的头皮针,将患儿仰卧操作台上,头偏向一侧。操作者立于患儿头侧,助手按压患儿头部,暴露颞浅静脉并常规消毒皮肤,然后操作者用消毒剪刀将头皮针针端硅胶管2cm处剪断后,行常规静脉穿刺,见回血后稍进少许,助手将标本容器斜置于硅胶管端,让血液直接沿容器壁滴入,为防凝血可缓慢转动容器。至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立即用无菌棉球局部压迫5~6分钟。②对照组:选用5ml注射器,将患儿仰卧,暴露新生儿一侧下肢,穿刺侧臀下髋关节处垫小垫,使股三角后壁凹陷处的肌肉将股动脉和股静脉托起,大腿外展外旋30°~45°,膝关节呈直角屈曲,膝盖转向外层,暴露腹股沟区,呈蛙腿状卧位。操作者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及左手指,在腹股沟中1/3与内1/3交界处,用左手示指触摸股动脉搏动点,右手将注射器自股动脉搏动点内侧垂直刺入,然后再逐渐向上提升。当感觉到针头有进入血管的落空感后轻轻抽吸,见有回血时立即停止提针,固定并抽足血量,取出针头并用棉球压迫5~6分钟。操作过程必须有助手协助完成。
评价标准:①一次穿刺成功:一针见血或提针过程中见回血即固定针头,并采集所需血量。②失败:连穿2次及2次以上的未见回血或所采血量不足的即为失败[1]。并发症以新生儿出现的瘀斑、血肿数来衡量分析[2]。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采血1次成功率观察组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的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33、8.66、7.11,P0.05)。见表1。
讨 论
新生儿出生后,血流的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很少,且血管细小,血管充盈度差[3],故长期以来选用股静脉采集血标本。由于股静脉可供穿刺暴露段很短,即使外展外旋髋关节时,也仅约20mm,股静脉外径约为3.9mm,所以若穿刺时,进针部位过低或在股动脉搏动处过于偏内侧进针,都可能刺不到股静脉而使穿刺失败[4],同时常会发生下列情况:①股静脉邻近会阴部,易被排泄物污染,如果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②股静脉位置较深,滑动度大,不易固定,如新生儿哭闹、合作无法配合,往往使得穿刺失败,影响抢救治疗。③因为股静脉旁有股动脉和股神经伴行,所以容易误伤股动脉与神经。④股静脉是大血管,部位较深,穿刺后压迫不当极易出现巨大血肿及其压迫症状。⑤股静脉部位较深,穿刺不易一次成功,反复穿刺损伤血管易造成血栓形成。⑥股静脉穿刺时,由于受体位的影响,暴露面积较大,很容易受凉,并且需2人协作才能完成整个操作。⑦股静脉由于负压抽吸,力量稍大就会容易产生血标本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⑧拔针后按压的力度不容易掌握,过大或过小、按压的时间过长或过短,均易引起瘀斑、血肿以及下肢青紫等并发症。
而采取颞浅静脉采血,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其优点是:①颞浅静脉穿刺部位不易被污染,减少了感染的机会。②颞浅静脉没有复杂的解剖位置,血管表浅,暴露充分、直观、浅表、隐约可见,容易固定,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③颞浅静脉穿刺暴露面积少,不必担心患儿受凉。④头皮针硅胶管为一种高聚物弹性体,有短期抗凝作用,采血过程中很少出现凝血阻塞现象,由于血液沿管壁直接滴入容器,采集血标本不易溶血。⑤操作手法简单易掌握,拔针后按压5~6分钟常无血肿、瘀斑等并发症发生。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血一次成功率观察组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的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很高,而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华梅,潘小英,钟燕芳,等.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护理报,2006,13(9):36-37.
2 贾平,何平,马清华.经动脉置管采集动脉血查肾功能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C):45.
3 金汉珍,黄德民,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7:57-58.
4 王震寰,项平.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术的临床解剖学.中国临床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ocx VIP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精选试卷-附答案.doc VIP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docx VIP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武汉四调).pdf
- Unit5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pdf
- 陕西财政云单位核算系统使用手册.docx
- 【营销策划】2024奥迪品牌技巧分析中英双版.pptx
- 肥胖诊疗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2024年版).pdf
- 2024奥迪品牌技巧分析中英双版.pdf
- 2024 奥迪分析 : 奥迪品牌、技巧、平台等奥迪分析师日 2024.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