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红 水中的那把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晓红 水中的那把盐.doc

宁晓红 水中的那把盐   台湾的“安宁疗护之父”赖允亮曾说,在台湾几家他指导的医院里,他会从每个病房的医护人员中任命一位为“安宁天使”,发挥医学人文的一面,就像一把盐放在水里变成盐水,温情感染病人和其他医护人员。      宁晓红,“碰巧”成了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疗团队的这把盐   五颗纽扣   一堆圆圆的纽扣,在灯下熠熠闪光。   “请每人领五颗,说一说,你临终时会希望哪些人在身边,想做什么事情。”   2016年11月28日,协和国际医疗部医生戴晓艳和几位同事接受了中英联合QELCA(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培训课程。课程由本院老年医学科的宁晓红大夫和缓和医疗的起源地、英国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的教师主讲。第一堂课,圣克里斯托弗教育中心的Liz Bryan主任和谭瑰贤博士让受训医生每人摊开手掌,拿几颗纽扣。   大家摆着摆着就掉泪了。   “我会希望我先生一定在旁边。孩子也能看到,因为我不要他对我要离世这件事有什么幻想。我也会告诉他我一直很爱他。有的人不放心父母,不想他们看到自己走时的样子。原来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   夜里,戴晓艳和在国外出差的先生微信聊天,告诉他“你对我很重要”。后来微信群里一交流,大家都和家人分享了那天的感受。“我以前很少问病人,他希望最终陪伴他的人是谁,我以后一定要问。”这是戴晓艳最直接的收获。   Liz还告诉他们,做缓和医疗不仅需要耐心、医学素养,还有一个重要品质:想象力。戴晓艳觉得奇怪,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治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她回想起最近的一个病例:胆管细胞癌病人张女士(化名)是位公司高管,很要强。临终前提出想回家、整理遗嘱和公司事务。虽然她还输着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液,戴晓艳还是找出了半天满足了她的心愿。因为肠梗阻,张女士有好几个月没吃过炒饭和面条了,最后不但吃上了美食,还看了她喜欢的亲子综艺节目。戴晓艳知道她很快要过生日,自己买了个很素朴的纪念册,上小学的儿子提出他想画封面,后来科里的同事都自发地在纪念册上画上各种祝福。   一周后,张女士带着欣然和无憾离开。      “只要你用心去想和问,去发现,便能想出各种帮助病人的方法。而且这些做法会像滚雪球一样,感染到你身边的同事和家人。”早在几年前,戴晓艳便从宁晓红那里接触到缓和医疗。但直到最近,她才越来越“开窍”。   让宁晓红激动的是,如今她不再是孤军奋战,身边有了一群同道者。他们会过来听她讲课,请她会诊,在微信群里参与讨论,回到各自医院继续传道授业。她的眼里闪出兴奋的光,“我们有同盟军了!就像赖爸(医学界和台湾民众对赖允亮的昵称)说的,缓和医疗是个希望的事业。”   舒适和尊严   四年前,宁晓红带领北京的十名医护,前往台湾学习当地的安宁疗护。医院里飘荡着钢琴音乐、咖啡香味、关东煮和面包浓郁的香气,还有小超市、银行、图书角、艺术陈列、美术画展;医院的人很多,但大家说话时都低声细语、秩序井然,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露出非职业化的自然的笑容。   不过宁晓红最感震撼的,是看到了慈济医院对待遗体捐赠者的视频。   “他们把捐赠者尊称为‘大体老师’。在解剖课程开始前,要进行一个庄重的遗体启用仪式;课程结束时,医学生要为大体老师缝合破损皮肤,穿上往生衣入殓,并进行隆重的送灵、火化、入龛仪式。那些小龛非常精致。整个仪式,大体老师的家属都会参加,和医学生们一起用餐、聊天,并合影留念。大体老师的生平会贴在手术室的入口处,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了解老师的情况。”   宁晓红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和尊严。1967年,英国的桑德斯女士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 ―― 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历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从而开启了一门医学新分科:缓和医疗。   按WHO早期的标准,缓和医疗,就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病人在最后时日尽量舒适、宁静、有尊严。如今概念已经大大放开。“更广义的缓和医疗不仅仅是面对死亡,更是在疾病自确定其不可治愈之初就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家属的感受,以及整个家庭的承受能力。”协和老年科医学科主任助理康琳补充。   宁晓红说,她在肿瘤内科的12年里,也听说过因为深受疾病困扰而自绝的故事。这种极端事例往往是因为巨大的身体痛苦导致。“像罹患肝癌的邹阿姨,到最后一周时,打针她会拔掉。缓解疼痛的芬太尼要贴八贴。轻轻碰到她的皮肤,都觉得疼。” 但在以往的治疗里,医生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治病,减缓症状的工作往往未被充分重视。   单单止痛这一项,在实践中也会带来反复的思量和担忧。   “病人疼得很厉害,可以考虑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镇痛。只要掌握了剂量和用法就是可以的。但会有医生问,你怎么能用这么多吗啡,不会成瘾吗?不会导致呼吸抑制吗?据说在国内,担心成瘾的医生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三四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