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预防医学 2008年2月 第 15卷 第1期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Feb.2008,Vol 15,No 1 119
文章编号:1006—3110(2008)01—0119 02
某高校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管迅艳
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死亡原因,为高校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某高校人事处、离退休处、
校医院死亡人员登记,对该校2001--2006年死亡的教职工人死因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恶性肿瘤居死亡原因首位,后
两位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结论 应加强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指导教职工改变不良生活习
惯,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 死亡原因;教职工保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B
死因分析是预防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了解 表 1 2001 2006年死亡人数及人口学特征
威胁高校教职员工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以便采取积极的防治
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我们对某高校近6
年来已故教工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死亡人员资料来源于某高校离退休处、人事处死亡人员名
单和校医院死因登记,依据省、市级医院最终诊断对死亡人员
死因再逐一调查确定。死因分类根据国际疾病 ICD一10的分
类原则。人口资料来源于某高校人事处档案室,方法采用回顾
性调查。
2 结果
2.1 死亡概况 2001—2006年,某高校在职及离退休人员共
死亡·138人,其中男性 108人,女性30人;年龄最小35岁,最大
91岁,平均年龄69岁。因恶性肿瘤死亡71人,见表1。
2.2 死因构成 将死亡病例按年龄段分成3组,45岁以下为
组死亡人数及死因构成见表2。从表 2可以看出,某高校教职
中年组,46~65岁为中老年组,66岁以上为老年组,不同年龄
工死亡原因:恶性肿瘤居第 1位,占死亡原因51,5%,以后依次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医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为心血管病 14,5%、脑血管病9.4%、肺部疾病5.8% 、肾脏疾
作者简介:管迅艳(1967一),女,安徽南陵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
病2.9% 、肝脏疾病 1.5%。不同恶性肿瘤在死因中的位次见
从事高校预防保健工作。
HBeAg(一)、抗 HBe(+)、抗HBc(+)。而“大三阳”者占到了总 [4]王远忠,邢少军 .济南地区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调查人数的3.07%,对这部分人群应加强治疗和管理。本次调 [J].口岸卫生控制,2005,10(5):25—26.30.
查也发现雨花区中小学教师中乙型肝炎病毒易感者为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2(12):881—883.
65,58%,对这部分人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6]吴隽,贾秀岩,孙克 .大连市2000 2004年人群甲型肝炎抗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5):35—36.
[1]苏娜 ,615例肝病患者血清丙型肝炎抗体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
[7]边藏丽,王华国 .6280例体检人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分析[Jj.
杂志,2006,27(1):94—9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