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14至卷315-饮食门.pdfVIP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14至卷315-饮食门.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四 饮食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势,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 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 五脏之精生于五味,五味各归其所喜,如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 辛入肺,太过则伤而病矣。能谨和之,则骨正筋柔,阴阳和平而天命长。】      平人气象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 胃气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      阴阳应象大论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注 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病生肠胃。】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注 形归气,气生形,温热气胜者补阳气,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五脏主藏精, 五味各归所喜,故五味补精。】      灵兰秘典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注 运纳五谷,故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 焉。】      六节脏象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 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 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五气从外 窍而入心肺,心荣色而华,肺主声,故使五色修明。五脏之气得五味以滋养,则阴阳和而 相生,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生矣。】      五脏生成篇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缩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 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太过则脏有偏胜,所不胜之脏受伤,而各见其病焉。 】      五脏别论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注 水谷入胃,脾为转输,以灌溉四脏者也。】      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注 肝乃土之胜,制则生化,故散精于肝。肝者筋其应,故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 生。    【注 食气曰浊气,入胃之食气归于心,子令母实也。心通脉,故淫精于脉。入胃 之谷气,先淫气于脉,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肺,百脉皆朝会于肺也。肺合皮 毛故输精焉。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腑为阳,故先受气。腑精神明者,六腑之津液相 成,神乃自生也。五脏六腑受气于谷,淫精于脉,变见于气口,以决其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注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气化 则水行,故四布于皮毛,通灌于五脏之经脉,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之揆度,以为经脉之经 常也。】      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 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注 此论五脏之本气,而合于四时五行五味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注 此论五脏之病宜于药食者,五味各有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   辛定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注 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病则气虚,故无令多食。盖少则补,多则反损其 气。】      太阴阳明篇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注 饮食劳倦则伤脾,故阴受之。入五脏,从其类也。】      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注 居处失宜,则邪中其俞,又不能调其饮食,邪即循俞而入舍于腑矣。】      病能论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注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此食入 于阴而长气于阳也。】      刺志论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气少,此谓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