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西山歌-陇中花儿遗韵
《中国文艺家》2014-5
陇西山歌——“陇中花儿”的遗韵
汪海峰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 743000)
内容摘要:西北“花儿”按地域可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三大类。“陇中花儿”是流传在甘肃省黄河以东、六盘山以西的定西、陇西、通渭、会宁、武山、甘谷、清水、秦安、庄浪、静宁等地的民歌,在当地称之为山歌、山歌儿,也称之为“花儿”。三类“花儿”中唯独“陇中花儿”目前已经没有了“花儿会”,历史上有没有过“花儿会”也无从考证,“花儿”也因传唱的人日渐稀少而濒临散轶。“陇中花儿”的传唱具有私密性、隐蔽性的特点,搜集抢救有诸多困难,因而“花儿”研究者对“陇中花儿”的存在多有疑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双目失明老人白好寿搜集整理的《陇西山歌》,张扬“陇中花儿”的迷人魅力,证明“陇中花儿”这一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仍然大量存在于民间,以期引起“花儿”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 键 词:陇西山歌 陇中花儿 民俗 民歌
山歌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传统的农耕文化造就了田园诗,也造就了山歌,实际上山歌的出现远比田园诗早得多。在文人诗歌出现之前,在《诗经》《楚辞》出现之前,山歌就早已广泛的存在于民间了。对于目不识丁的“泥脚阶层”而言,山歌远比田园诗亲切得多、重要得多。历史上,劳动阶层生活总是艰难的,无论农民、牧民还是贩夫走卒,无论地
——————————————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12XZW0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海峰,男,汉族,1958年生于甘肃陇西,现任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陇中文化研究。
里、山间还是漫长路途,劳动阶层心中的慕恋、思念、怨恨、苦水总要有抒发的工具,山歌就是最好的形式。陇中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沟壑纵横,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说,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相交错的地带。陇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秦的版图,《诗经·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这首诗就是从秦地采集的民歌。这首远古民歌虽然学者们没有确切的考证出产生的具体地点,要说产生于由陇至陕的渭河流域也是有可能的。可以断言,两千多年前在渭河流域就传唱着《秦风·蒹葭》一类的优美民歌,而这种民歌在民间的传承延续是不是可以从产生并盛行于甘肃的“花儿”以及陇中现有的山歌中找到身影呢?《秦风·蒹葭》表达一种企慕难即的暗恋情愫,显见是经过文人润色的;“花儿”山歌则大胆直白,至今是民歌的本色。
位于陇中中部的陇西县,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处于陇山以西包括甘肃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当地,除了正统文化的传承之外,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每当腊月正月,十里八乡,大街小巷,各种民俗活动都会有集中的展现。尤其是正月里社火、秧歌、小曲、秦腔等集中展演之时,演出场所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这些是很喧闹的民俗场面,却不是本文论述的中心。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宁静中的喜悦,沉默中的悲伤,劳作中的希冀,无眠时的念想……那就是流淌在当地下层民众血液中的独特话语,也就是《诗经》的时代国家从民间征集用以“观风俗”的民歌。当地把这种民歌叫做“山歌儿”,也叫做“花儿”。
一、陇西山歌是陇中花儿的典型代表
“花儿”作为西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广大地区的“花儿”,以其高亢婉转的优美旋律和饱含深情的真率语言,给人们描摹了大西北的辽远广阔,传达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声。学界公认甘肃的洮河流域和夏河流域是“花儿”的故乡,并由此流向了西北诸省。自从三四十年代张亚雄先生集中整理研究“花儿”始,就给“花儿”按地域以及唱腔和歌词特点做过分类,“陇上花儿有两大派别,河州派……洮州派……相沿既久,遂普及于甘肃、宁夏、青海诸省。”[1]55其后又有“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泾渭花儿三大类”,[2]以及“三个大的体系。洮岷花儿:‘花儿’名称之首创者。河徨花儿:原名‘少年’,后称‘花儿’。陇中花儿:原无特别名称,后亦称‘花儿’。”[3]29 “就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陕西整个地区的花儿来说,如从花儿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曲调特点来分,可分作临夏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三大类型。”[4]可以看出在对“花儿”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除了“洮岷花儿”“河洲花儿”作为“花儿”的主要形式之外,在陇中的广大地区还流传着一种被称为“陇中花儿”的山歌。“陇中花儿”是流传在甘肃省黄河以东、六盘山以西的定西、陇西、通渭、会宁、武山、甘谷、清水、秦安、庄浪、静宁等地的民歌,在当地称之为山歌、山歌儿,也称之为“花儿”。
这一带地区目前已经没有了“花儿会”,历史上有没有过“花儿会”也无从考证,“花儿”也因传唱的人日渐稀少而濒临散轶。相对于洮岷、河州等“花儿”热闹的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