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欢迎来到中国香根草.PDF

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欢迎来到中国香根草.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欢迎来到中国香根草

第 12 卷 第 2 期 2009 年 6 月 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 年历程回顾* 徐礼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 基础性工作,被列入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与污染治理是广义环境保护的两大方面。对 其采取的措施虽多种多样,但生物工程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最近有人将其归入金须茅属,更命名为 Chrysopogon zizanioides),于1988 年由格雷姆肖先生引入世界银行中国南方红壤开发项目,并称之为香根草技术(vetiver grass technology, VGT ) 主要应用于中国南方红壤的水土保持。2000 年在泰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香根草会议上,人们把香根草技术更 名为香根草系统(vetiver system ,VS ),特指实用的、价格低廉的、维护简单的水土保持、土地稳固和修复 的香根草生物工程技术。至今,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历了 20 年。由于香根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速生 快长、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又具有优良的力学特性、固土力强、种植简易、管理方便,花费低廉,自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不断深入,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回顾了 20 年来香根草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和 推广,旨在为更好地将该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1 香根草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 香根草刚引入中国南方红壤开发区不足 1 年,其所表现的广泛适应性、速生性等“神奇”特性引起人们 普遍关注。1989 年10月20—23 日由农业部和水利部合作于福建邵武召开了香根草种植技术研讨会,推广香 根草在我国的试验研究及应用。20年来,香根草系统在农业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Xu et al., 2003)。 1.1 用于果、茶、旱作坡地水土保持 将香根草系统应用于果、茶园、农地,尤其是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是香根草系统在农业上应用的主要方 面。首先在江西、福建两省的红壤一期开发项目县种植、示范。1989 年春,江西红壤项目办引进 1 万 kg 香 根草苗在红壤开发项目区内的 6 县(贵溪、金溪、临川、东乡、祟仁、进贤)1 所(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试 种,面积达 200 余 hm2 ;福建省红壤项目区的7 县 29 个茶、果场引种 3 万 kg 香根草苗,所保护的面积达 130 2 hm 以上。所有种植都按“绿皮书” 《香根草:防治侵蚀的绿篱》技术规程( 中国红壤地区开发项目联合办公室, 1990),一般每隔2 m 等高距在果、茶、农作物行间种植 1 行或 2 行,成带状,或绕地四周再种 1 圈,以保护 果园、农地。由于当时种苗量有限,一般丛距 20 cm,而不是现在所要求的 10 cm;每丛2~3 株,并施于少 量磷肥或复合肥,经 1 年长成封行达 75%的草蓠,第2 年形成紧密草蓠,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促水渗 入土壤。据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设置的标准径流场试验表明其拦截径流效果在 32.7%~59.7%,防止土壤侵 蚀效果 63.8%~92.7%(夏汉平等,1996;胡建业等,1997)。另一方面,香根草蓠在雨季可使0~20 和 20~40 cm 土层的含水量分别提高 20.3%和 4.1% ,旱季则分别增大到 42.1%和 13.3%(夏汉平等,1996;陈龙江,1998)。 1993 年起,此项技术进一步在赣、闽、湘、浙、桂等 5 省区南方二期红壤开发项目县、市及“ 中国南方水 土保持项目”区推广开来。以江西为例,涉及 19 个县、场的 43 条小流域,全面实施了等高香根草蓠,累计面 积达 2 万 hm2(胡建业等,1997),为控制红壤垦殖初期的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应用茎叶覆盖保墒,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原载《生态学杂志》2009, 28(7) ;本文有删改,参考文献略。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