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白族清明节插柳习俗
2009 NO.13
科技创新导报
学 术 论 坛
试论白族清明节插柳习俗①
李桥春
(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白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学习技术来改变自身生存环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
其中它与汉族的关系最密切,它不但学习它的语言、科技,还借用它的节日,其中春节、鬼节、清明节就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本文主要
是探讨在清明节里它特殊的祭祀活动和方式:插柳,通过这些民族特色的习俗来了解白族的相关文化及思想。
关键词:清明节 白族 插柳 家族公墓制 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5(b)-0253-01
白族,关于起源现有好多种说法,至今 国时期丧葬习俗多为火葬。”这个时期云 (2)白族与柳树的情结。走进白族居
都没定论,但都公认它和汉族的关系是非 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实行火葬,白族也 住的村庄,小溪边,村边,水沟边,房前屋
常密切,汉族有的节日它都有,其中春节、 是实行火葬的方式。樊绰在 《蛮书》卷八 后,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上了柳树,有杨
清明、鬼节(俗称 7月半)是白族的三大节 记载到:“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只死后三 柳,有垂柳,春夏之际绿茵茵一片。当清明
日,同时白语中有许多是汉语借词,但是本 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惟收两耳。 节到了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从自己门前,
文只注重解析清明节中插柳习俗。 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 邻居家门前或村边,小溪边去摘一捆的柳
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 枝去插在坟头。
1白族与柳的关系及墓葬习俗 瓶成耳藏之也。”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元、 种柳的习俗。白族虽然没有折柳送别
清明节,这是一个白族的大节日,其中 明时期,元朝李京 《云南志略》里也明确记 的习惯,但是有插柳种柳的风俗,每当过完
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除草和填土。中华名族 载了这种风俗。明代以后,尤其是清雍正 年后柳树皮变青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会去
是一个非常敬重逝者的名族,我们把墓地 时期,实行 “改土归流”,朝廷派大量的流 选几个粗细适中的柳枝,泡在水里,然后就
看作是逝者生活的地方,墓穴相当于房屋, 官到云南各地管理地方事物,“移风易俗其 让家里的孩子在清明节在房前屋后去种。
当坟墓长满了青草或墓上土石流失裸露 中就大力推行土葬,逼令少数少数民族移 联系到汉族有 “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代
时,就把他当做自己的房屋被毁坏,因而必 易火葬之陋习。”从那以后云南各地才普 人们常在灞水边送别亲朋好友,灞水在长
须除杂草、填新土,相当于是对亡者房屋 遍实行土葬方式。 安东,人们为出行方便,凌水而建灞桥,灞
的修缮,孔子说:“视死如生,视亡如存。” 有了土葬方式,就要涉及到墓地的形 桥两岸堤长十里,有一步一柳之说,每当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白族,也和汉族一样 制。提到白族的墓地形制,首先我们参看 别在此都会折柳赠别,李白曾写到:“年年
每当到清明时刻,全家都要去祖坟去看看、 白族 “本主”的分布特点,白族村落一般是 柳色,灞桥伤别。”古代社会由于交通手段
走走,修理修缮破损的祖墓。 一个村子一个姓,一个共同 “本主”,一个 的不发达,对于普通人来说送别常意味着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写到:“取杨 共同的庙。“本主”要么在村子的正中央, 彼此见面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将永别,顺
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到了唐代上至 要么就在村子的最高端,基本位于村子里 手折柳来送别意义深长,“柳”与 “留”谐
达官贵族下至老百姓都争相尝试,《酉阳杂 最 “核心”的位置。同样白族一般是实行 音,一方面既不表达离别时的痛苦,另一方
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 的是家族公墓制度,一个家族拥有一块共 面也表达出自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