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应增进人幸福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教育,应增进人幸福感

好教育,应增进人幸福感 好的教育,应增进人的幸福感   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可转化为促进教育变革的实际动力   前不久,我们国家颁布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的教育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处在一个新的起点。我经常说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有人半正经半玩笑地问我,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提问的背后是大家的疑虑:教育能改变吗?有戏吗?面对当前比较严峻的教育现实,不光是学生与家长,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内心也有这个担忧。   尽管有人认为我是对教育批判比较偏激的人,但我对教育改革的态度比很多人更为乐观。为什么说教育是可以改变的?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某种程度上是大势所趋,而不完全是我们的认识提高了,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一个最大的现实动力。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学龄人口开始大幅度减少,大、中、小学都开始面临生源危机。从统计数字来看,2000年到2009年,小学生的在校人数下降了1/4,学校数减少了40%,高考人数3年下降了100万,2008年是最高点,全国考生1050多万,以后每年还将下降30万左右。这个供求关系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迫使学校必须重新定位自己。   高考人口的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现象——第三次留学高峰,小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的留学热潮,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次,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大家都向西方学习。第二次大规模出国是八十年代末。第三次就是最近几年。这个原因很复杂,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逃避应试教育,用脚投票,不跟你玩了。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的高中开始举办国际班,参加美国SAT考试等等,势不可当。   这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改,我们很多优秀的人就都走了。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不满,有可能转化为促进教育变革的一个实际动力。供求关系的极大改善,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和日俱增,整体而言,中国教育已经度过了此前很长一段时期的极度短缺状态,进入了相对宽松的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教育,所以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为什么当年中国要改革开放,因为你的经济要停顿了,必须走这条路,现在你的教育也到了这个地步,不改不行了。为什么我对教育变革抱有信心?是形势逼人。   “中国教育30年超过美国”,预言为何没有成为现实   如果我们现场做个调查,您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是什么?我相信答案会非常不一致。   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问题,抽象的答案是很容易的,但真的形成一个明确的价值方向并不是那么容易。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30年前中国刚刚对外开放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对对方有充分的好奇,互派代表团考察对方的教育。美国代表团到中国学校一看,不得了了,书声琅琅、纪律严明、意气风发,断言30年之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中国的教育代表团到美国一看,美国的学生自由散漫、没有作业、吊儿郎当,断言中国的教育30年之后一定超过美国。现在30年已经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发生,美国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教大国,中国的学生仍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挣扎,越陷越深。   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弊病,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如学生负担过重、智育至上等等,只不过我们没有接受教训,没有开辟一条新路。所以我们今天就面临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向何处去的问题,要树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   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观,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文革前,1958年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和生活劳动相结合;到1975年,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文革结束以后,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被否定了,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但今天看来这个进步还是有局限性的,教育仍没有获得自己的主体性,教育的功能仍主要定位于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门人才,但是教育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个。   今天我们提出来的教育以人为本,可以说是真的正本清源了。但是在教育领域怎么贯彻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教育价值观的变化,这个轨迹也是很清楚的。在中世纪以前,教育基本上是神本位的,宗教至上。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教育学的基础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有人称之为是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教育。19世纪赫尔巴特奠定的学校教育学,是工业革命的时候奠定的,他的教育学原理是,学校教育把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由浅入深,根据大工业的概念,用班级与学校集体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工业革命之前教育是一种自发的、小规模的、不正规的活动;工业革命之后,把大生产的规律运用到教育过程,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传授知识体系,用知识本位代替了宗教本位,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