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形成历程_基于文化传播视野解读.docVIP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形成历程_基于文化传播视野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形成历程_基于文化传播视野解读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形成历程_基于文化传播视野解读 * 2008年11月 第27卷第11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2008 Vol.27No.11 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 ———基于文化传播视野的解读 李春雷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播赋予了言论界骄子梁启超学术经历“多变”的性格。这种传播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 亦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程,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是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肇始阶段;以1902年 为界标,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开始形成;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当在其欧洲游历后。 关键词:文化传播;梁启超;中西合璧;学术历程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730(2008)11-0087-04   文化传播自鸦片战争以来扭转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固有的发展轨迹,这种文化传播的不同阶段,赋予了梁启 超这位近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学术思想历程丰富多彩而 又富于变化的色彩,但仔细审视梁启超的整个学术道路, 却不难发现梁启超的学术追求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其中西合璧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笔者不揣简陋,在文 化传播视野下寻求其中西合璧的学术思想的肇始、形成、 成熟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以求教于方家。 一、肇始阶段:从启蒙教育到戊戌维新 梁启超的启蒙教育基本上是中国传统式的,家庭环 境也促使他沿着传统士人读书问学的路数:读书内容离 不开四书五经,读书的目的当然也是为求取科举功名。 然而,最早感受西学东渐气息的广东使得梁启超在很小 时便对中国传统学术有所体察,事实上,梁启超在应试完 秀才考试时,虽有成功的喜悦,但对传统的学问路数已经 有了一定的看法:“日治帖括,虽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 贴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言词间充满了对枯燥文体与僵硬 方法的厌烦。而在《三十自述》中,梁启超也记载了中举 后的心情,他说:“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 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但经朋友介绍认识康 有为后,尤其是在万木草堂当听到康有为的讲学后,他的 学术视域更是为之一变,他形容当时的心态说:“先生乃 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 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 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 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和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 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 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弃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 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1] 在经过第一次转变后,文化传播在梁启超的思想上 毫无疑问留有了印记:他意识到了西学别样的意义,如在 追随康有为忙碌于维新变法做思想准备与舆论宣传时, 梁启超便对组织学会、创办报纸,以及设立强学会做了说 明:“时在乙未之岁,鄙人和诸先辈,感国事之危殆,非兴 学不足以救亡,乃共谋设立学校,以输入欧美之学术于国 中。”设立强学会当是在1895年11月,可见其时的梁启 超已经开始借助西学改铸中国传统的学术,这是文化传 播的结果,也是其时先进的中国人一种无奈的选择。但 梁启超自有其文化的洞察力,在1897年他就觉察到:“有 君史,有国史,有民史。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 中土二千年来,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纪事 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若《通典》、《通志》、 《文献通考》、《唐会要》、两汉《会要》诸书,于国史为近,而 条理犹有所未尽。”梁启超把古人不十分重视的三通等书 目作为“国史”来和传统上的主要史籍相对照,并且前者 在梁心目中的地位显然重于后者,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 传统史学乃至学术与文化的一个极大讽刺。①在提到君史 的目的时,梁启超指出其“不过为一代之主作谱牒:若何 而攻城争地,若何而取威定霸,若何而固疆圉、长子孙,如 斯而已”[2]。 在1897年11月,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督学江 标、按察使黄遵宪之邀“主湖南时务学堂讲席”,他为学堂 拟定的《学约》十章也可以看出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思想 与学术主脉的演进:“一曰立志、二曰养心、三曰治身、四 曰读书、五曰穷理、六曰学文、七曰乐群、八曰摄生、九曰 经世、十曰传教。”[3]29在《万木草堂小学学记》中阐述穷理 *收稿日期: 2008-10-08 作者简介:李春雷,男,河北保定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时,梁启超指出:“西人自希腊昔贤,即讲穷理,积至近世, 愈益昌明……晚近公理之学盛行,取天下之事物,古人之 言论,皆将权衡之,量度之,以定其是非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