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注射剂之不良反应.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药注射剂之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注射剂之不良反应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康因分析 对策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液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实践表明,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尤其是在抢救危急重症的过程中,发挥着其它剂型难以代替的独特作用。但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就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和相应对策分析如下。 1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1 药物因素:详述如下。 1.1.1 药材质量:由于受产地、采收季节、采收过程、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造成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不同,不良反应差异也较大。 1.1.2 药物成分复杂: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在提取纯化过程中,不能完全去除诸如内酯、木质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等之类的大分子杂质,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 1.1.3 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若与其它药物配伍,可能因为产生氧化、还原、聚合等化学反应而发生一些理化性质或药理作用上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1.2 制剂工艺因素:详见如下。 1.2.1 质量标准低: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研制的,药品标准颁布时间不同,受当时研究条件限制,技术水平落后的影响,加上有些企业不重视对工艺、质量的深入研究,造成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大部分不清楚,有的连含量测定都没有,更别提特异性鉴别反应,特别是对人体的有害成分尚处于未知状态。质量标准不严格,检测手段不提高,注射剂质量就不够稳定,引发的不良反应就多。 1.2.2 生产工艺落后: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提取有效部位、提取有效单位、水提醇沉、水蒸气蒸馏法、醇提水沉等,但大部分都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煎醇沉法水平。制备工艺落后直接引起中药注射剂内存在质量低下、杂质过多,加大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1.3 临床应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许多医务人员存在中药注射剂比化学药安全的观点,没有用中医理论辨证使用,而且没有严格参照药物使用说明书,常出现用量过大、疗程过长、浓度过高等不合理现象,造成不良反应频发。 2 减少不良反应之对策  2.1 提高药品质量: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研究,提高质量标准。严格把握好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标准、检测及加工过程、储存等环节的规范化,加强管理,采用现代工艺和技术。在有效成分不清楚的阶段,提高质量的另一条途径是建立固定的生产基地,在种植、采摘等方面按照国家GAP规范进行,控制药材的质量,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2.2 临床合理应用:在临床上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药注射剂,辨证论治,在没有充分论据证明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多种药物混合使用。注意控制给药速度,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不应随意加大单位体积溶酶中药物浓度。应询问病人的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过敏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2.3 加强安全性评价:我国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科学地毒理学研究很少,缺少针对性的机理研究,绝大多数没有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进行过敏反应试验。我国中药新药上市前临床过敏试验者仅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为5000例,是我国规定的10倍。可见,中药注射剂的确存在安全性评价不足的现状,应通过再评价,可及时找出需修正的问题,对已批准的适应症、剂量和用法、用量进行相应的修改,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参考文献 [1]钟洪兰.输液反应的原理分析和处理[J].广东药学,2002,12(4):47. [2]曾聪彦,梅全喜.从“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根源[J].中国药房,2007,18(6):401-403. [3]曹海山,何鹏彬,柯莉珠.288例中药注射剂荆致过敏性休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15(1):27.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