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婚姻导致户籍变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代婚姻导致户籍变化

浅谈古代婚姻导致户籍变化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中国古代的婚姻以祭礼祖先,生子继宗为主要目的。为夫家繁衍后代成为妻子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婚”成为婚姻成立的主要形式。“卖与夫家”的女子成为夫家的一员,不再属于其本家,其户籍自然转入夫家,所须缴纳的人口税也改由夫家承担。作为征收人口税唯一依据的户籍册,必然随着嫁娶而更改其家庭人数以及所需承担的人口税。 关键词:婚姻;户籍;税赋 一、 古代婚姻中女性身份的转移 上下五千年,宗法制度一直要求婚姻的首要任务就是”承祖先,嗣后世,供祭祀”,维系家族的延续与昌盛。在这种制度下,待嫁的女子如同待卖的商品,门第、财产、聘礼如同夫家开出的价格,只待女方父母同意,这桩买卖似的婚姻即可告成。像这样的“买卖婚”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成为婚姻的主要形式。《晋书·礼制下》云:“汉高后制聘,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上至天子下及平民,娶妻下聘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士庶天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出身更是重于家资财产,“势族”与“寒门”之间的通婚不仅令人不齿,而且被视作有悖常伦的禽兽行为。《陈书·王元规传》载:“王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瑱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泣请曰: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可见,名门望族虽然贫至不能自立,也不会破格与富裕的庶族通婚。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取士,以及唐宋商品经济的逐渐发达,阀阅之家逐渐淡出中国历史舞台,走向没落。宋代统治者为防止武人夺权,实行削夺武将兵权、右文崇儒的政策,极大地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一旦金榜题名,便身价倍增,考中进士者升迁更快、更容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象在宋代尤为显著,宋人择婿不太在乎家门,而是更注重人才,往往选婿于科场,谓之“榜下捉婿”。 由此可见,无论是门第还是人才,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相同的一点,女方父母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女儿的夫婿有能力成为富贵之人,不仅使女儿锦衣玉食,更能荫及自己。正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一句话通俗地道出了这一观点。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宋元的婚姻观念,除了清代的“满汉不婚”以及两朝婚律规定的“良贱不婚”、“同姓不婚”等,嫁娶因素主要还是由男方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 二、 古代户籍与税收的关系 1.古代的户籍登记 户籍制度渊源甚早,从商以前的部落战争以及刑法的萌芽中,可推知已滋生出对人口和兵员进行计算和管理的需要,但多系传说,尚难为凭。殷商甲骨文中的“登人”,以及与“登人”相联系的其他经济、政治制度的存在,比较可信地说明殷商时期已有户口统计和管理制度。而西周末期的“宣王料民”反映出西周时期的户籍管理已形成常制。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有各自的户口调查登记办法。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更加强了户曰调查登记制度,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载有人口数字的“计籍”送中央汇总。《商君书·境内》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户口登记的对象包括全国的男女人口,并视其生死而增删。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汉代的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根据汉朝的法律,每人都必须登记户籍,脱籍是非法的,隐匿逃亡户籍的人户也是有罪的。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而还缀有现任身份,所以,汉代的户籍又叫作“名县爵里”。 可以说,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人口调查制度,而且“毫无疑问是资本主义时代以前世界各国中最先进的,甚至在某些方而的规定比之资本主义国家更完备严密的多”。2 至隋唐,“手实”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每年岁终,户主自己提出户口、田宅情况的手实,由里正汇集,送交县上缮写。它既是乡帐、计帐、户籍的基础,本身也是一种户籍形式。“手实”是最基础的,由“手实”到“乡帐”再到“计帐”是“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是户部的税收预算簿,也可见调查登记户口与税收有密切的关联。 宋代户籍登记册称为“户帖”。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曾令全国作版籍、户帖、户钞。其中版籍指官方的户籍、计帐;户帖指发给人户保存的户籍文书,类似于今天的户口本;户钞指完税凭证。 在户帖的基础上,明朝又实行“黄册”制度3。黄册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因而又称“ 赋役黄册 “ 4。黄册是明代主要的户口册籍,十年一编造,登载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项,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从总体上看,户籍制度是一项人口调查登记制度,但并不是专一的人口调查登记,它的内容广泛,既与人口、土地、财产、赋税密切相关,又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